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用一種生物對付另一種生物的方法,就是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正是植物醫生的“三板斧”……4月13日,在第六屆中國農科院開放日的植保所分會場,一幅幅生動有趣、“干貨”滿滿的海報吸引了眾多居民駐足觀看,互動發問。
全世界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小麥損失,就超過產量的20%。僅僅一個小麥銹病,造成經濟損失,高達43億多美元。每年,稻瘟病造成的損失可以養活6000萬人。全球大約有1600多種農作物病蟲害。最具威脅的,如: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稻瘟病、兩遷害蟲、玉米南方銹病等100余種,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實可謂“罪行累累”“罄竹難書”。
為了對付這種病蟲害,科研工作者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舉辦了以“踐行植物醫生使命 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專場活動,設置了科普宣講區、科普展覽區、科普游戲區;在院主會場,則以“農業生物安全”為主題進行展示。
在科普宣講區,劉永強副研究員圍繞“走進葡萄的小世界”講述了葡萄起源、品種及特點、栽培及病蟲害防控、文化等,讓小朋友們了解了葡萄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圖文并茂地欣賞了葡萄與葡萄園的美。劉文文副研究員,以“悄悄搬家的植物病毒”為題,從不同維度,揭示了植物病毒的傳播奧秘,講解了目前在我國比較科學有效的防控策略。范潔茹副研究員,聚焦“誰讓植物生病了”,讓小朋友們了解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的種類,以及傳播方式,還有相當專業的侵染特性。科學家們耐心細致地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盡可能地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和認知水平,采用知識問答與小朋友們互動,讓小朋友們輕松學到新知識。
在科普展覽區,參觀的家長和同學們,通過觀看34張展板,聆聽12位講解員的解說,從植物病害種類、診斷法則、防治理念、病蟲害防治條例等多角度知道了許多不知道的知識。就讀于清華附小的劉同學說,過去我知道中國地大物博,沒想到病蟲害也這么多,農民伯伯真的是不容易!通過實物展示物種活體、實物標本,讓小朋友們識別病害,走進微觀世界。
參觀的家長和小同學看得仔細,通過顯微鏡觀察,欣喜地看到了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病害癥狀和病原物的形態,體驗作為植物醫生如何診斷、識別病害,開闊了視野。在植物病害防治示范區,科技工作者認真講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現場展示各種誘捕器,天敵昆蟲、孢子捕捉儀、預測預報器等產品和儀器,利用視頻演示了無人機作業助力“飛防”病害。
在科普游戲區,學生們用種子“繪畫”,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將小小的種子,變成了生動有趣的畫作。活動還設置了親手涂抹無菌培養皿,“看看小手臟不臟”活動。安排了識別“五谷”活動,稻、黍、稷、麥、菽、大麥、高粱,準備了親手種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農作物的活動;準備趣味橫生的套圈游戲,小朋友們參與踴躍,收獲了禮品,得到了快樂,增長了知識。
據介紹,植保所創建于1957年8月,67年來,一代代植保人團結協作、接續奮斗、勇毅前行,致力于解決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長期性重大科技問題,被譽為“植物醫生”。當天,來自北京各區縣、代表社會各界的360個家庭1000多人參加了分會場活動。(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