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育種基地,冬小麥進入返青期。
侯曉雅攝(人民視覺)
春為一歲首,農為百事先。伴隨春的信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公開發布,田野里又迎來新一季的耕耘。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1.4萬億斤的新起點上,面對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該如何確保糧食安全?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要讓鄉親們得到可感可及的實惠,農村基礎設施如何不斷改善,鄉村公共服務如何有效提升,移風易俗如何持續推進?本報記者走訪了一些鄉村、采訪了專家學者,透過一線故事和專家觀點來探尋答案。
——編 者
站在新起點
一茬接著一茬干
【故事】
“水來嘍——”隨著噴頭旋轉,水珠均勻灑落在麥苗周圍。氣溫回升,冬小麥進入返青期,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前孫鎮陳莊村麥田的噴灌系統正式投入春灌作業。
麥怕胎里旱,返青水對小麥生長格外重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陳莊村的農田安上了噴灌設施,可以根據作物需水情況精準調控水量。“噴灌1小時,就能干完過去一天的活,又好又快。”村里眾盼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陳書智說,與大水漫灌相比,每畝地可節水三成、節肥兩成,增產10%—15%。
在陵城區,101.5萬畝冬小麥陸續喝上了返青水。由于去年冬季降水偏少,今年春灌時間比往年提前了一周左右。
如何準確掌握澆水的時機?陵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紀書鵬介紹,區里建立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由小型田間氣象觀測站、多光譜無人機、高清攝像頭、衛星傳感器等組成的一整套“天空地人機”裝備,全天候探測采集田間各項數據,并及時發布種植進度、病蟲害風險、氣象災害預警等信息,經過后臺分析,可以給出種植品種、播期和投入品用量方面的建議。
“澆水、施肥,全程都有大數據助力,種起來更安心。”在陵城區義渡口鎮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大李新村種糧大戶李功華年年跟著種業公司進行制種,鎮上為農戶提供供種、去雜、除草、“一噴三防”等專業化服務。“這幾年種的是‘魯研951’,抗旱性好,產量也挺高,收獲后還能訂單回收,每斤價格比市場價高0.13元。”李功華說。
良種良法釋放生產力。這一片3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在田小麥新品種達到100余種。4年來,基地根據不同地力條件及用途,先后推廣了40余個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每年通過小麥品種國審、省審2至3個,每個新品種可實現增產5%。
目前,德州已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科技賦能,春耕春管更加高效,為我們新一年的糧食生產打下了好基礎。”紀書鵬說,眼下冬小麥長勢良好,一、二類苗占比95%。下一步要繼續細化田間管理,強化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集成應用,持續提升“噸半糧”生產能力,將增產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
【政策點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我國將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通過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專家點評】
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經所研究員王秀東: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去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也要看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仍在持續增加糧食供應鏈體系的不確定性。隨著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升級拉動飼料用糧增加,糧食供需兩頭的結構性矛盾也不容忽視。
在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雙重約束下,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需要堅持深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補齊農田灌溉、排澇、抗旱等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快推進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種業創新,進一步向科技要產能、要質量、要效益。同時,新形勢下端牢中國飯碗,不僅意味著保障口糧等初級農產品的供給,還要順應消費趨勢滿足各類農產品有效供給,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方面進一步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