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為玉米裝上“科技芯”
3月末,內蒙古通遼市春寒料峭與風沙交織,農牧民在融雪后的土地上搶抓農時,豐富多樣的農技培訓為春耕備耕蓄勢賦能。
通遼是全國首個整市推進的玉米單產提升市,去年,這里以萬畝片1247.22公斤、十萬畝片1042.1公斤、百萬畝核心區945.29公斤的畝產量,包攬了我國玉米三大主產區大面積單產紀錄。
從“低產徘徊”到“噸糧連片”,科技創新讓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量。2019年,通遼積極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專家團隊自主研發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和應用模式,針對區域生態特點與生產問題,經過多年持續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已形成集成6項關鍵技術的東北產區春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模式,連續刷新我國東北玉米主產區大面積高產紀錄,并逐漸從試驗田走向廣袤的祖國大地。
做給農民看
——從春季播種、夏季田管到秋季收獲,每年4月到11月的8個月時間里,李少昆團隊都在田里與農民同種同收,一待就是200多天
“連著種3年,虧了600多萬元,走了不少彎路?!痹洠驗榉N糧產量低,通遼的玉米種植大戶馬忠臣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通遼常年種植玉米面積超1800萬畝,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2%,盡管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上,這里的單產卻始終徘徊在六七百公斤,傳統的廣種薄收模式已難以為繼。
在馬忠臣最低谷的時候,通遼市相關部門也正在尋找玉米單產突圍的辦法。2019年春節前夕,得知李少昆團隊在新疆創造了玉米高產紀錄,馬忠臣輾轉來到北京尋求他的幫助。
“他是通遼第一個找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種地的農民,就在春節假期的前兩天,轉了很多次車才來到北京?!被貞浧疬@段往事,李少昆依然很感動。
開春后,李少昆便來到通遼,決定在馬忠臣的地里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示范。緊隨其后的還有他的學生們,十幾個年輕人在村里租了兩個院子,一門心思琢磨“玉米那點事兒”。
“我拿出200畝作示范田,一開始也害怕,在通遼真能行得通嗎?”馬忠臣告訴記者,原本李少昆建議他將每畝株數從4000株增至6000~6500株,便可畝均增產100~200公斤,但他心里打鼓,第一年每畝只種了5000株,交給李少昆的學生們打理。
這件事很快就在村里傳開了,好奇的人們過來圍觀,七嘴八舌地談論著:“這些小娃娃的年紀都沒我們種地時間長,還能指導我們?”
“那我們就做給農民看。”那一年,博士畢業的張國強留在團隊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從此與通遼結下“不解之緣”。
針對當地玉米品種單一、種植密度低、管理方式粗放、水肥利用率低等影響產量的一系列問題,他們開展了十幾項大田試驗,在玉米關鍵生長期每天從清晨五六點就下田觀察、取樣、測試、記錄……忙活完一天,晚飯后再去地里溜達溜達。“比真正種地的農民都跑得勤,經常在地里干活趕不上飯點,為了節省時間,饅頭就著咸菜吃?!蓖ㄟ|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殷鳳珍說。
從春季播種、夏季田管到秋季收獲,每年4月到11月的8個月時間里,李少昆團隊都在田里與農民同種同收,一待就是200多天?!盀榱舜_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有時候大家晚上打著手電筒鉆進黑漆漆的玉米地進行數據測試,中午頂著烈日去測光合和光分布,汗水流進眼睛里火辣辣地疼?!睆垏鴱娀貞浀?,忙的時候,學生整天待在試驗田里,經常顧不上吃飯,中暑和低血糖都是常有的事情。
春耕時期惡劣的天氣更是“家常便飯”:沙塵天,大風吹得人直不起腰,他們手拉手互相拽著走出玉米地;暴雨天,在泥濘的地里深一腳淺一腳,把測試樣品和儀器安全送回后,他們再返回撿自己掉落的鞋……
“有時候輪到我們半夜要去示范田灌水施肥,一路上沒有燈,地里黑漆漆的,真的太嚇人了?!鄙驏|萍是今年即將畢業的博士,她也在通遼待了6年,提起往事讓她數次哽咽?!斑@些年經?;翌^土臉的,幾乎不穿新衣服,父母看見我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試驗田干活的日常也十分不理解,放著自己家里的地不種,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咋還跑去幫別人種地?”但沈東萍知道,這不是簡單的種地,而是理論結合實踐,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應用到生產中去,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盡管將這些年輕人的辛苦都看在眼里,但是種植戶們依然不看好這項技術?!胺N這么厚,跟夾杖子(在東北方言中意為‘圍欄’)似的,玉米能長好才怪?!薄岸捘敲醇殻?月一刮大風,指定倒完了”……諸如此類的質疑聲持續了不短的時間。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示范戶,技術培訓了,增產原理也講了,我們好不容易把玉米密度提上來,明明玉米苗長得苗勻、苗全、苗壯,他還是不放心,覺得種太厚了,偷偷去間苗?!睆垏鴱娬f,農民只認實實在在的產量,想要徹底改變傳統種植觀念,只能讓他們眼見為實。于是團隊成員暗下決心,鉚足了一股勁要把示范田種好。
2019年10月,終于迎來了全市的籽粒機收現場會,四五百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好不熱鬧??吹绞崭顧C“轟隆隆”開進整齊劃一的玉米地里,不一會兒金黃飽滿的玉米籽粒便裝滿了糧倉,大伙都感到震驚:“真能長出這么多玉米”“我家地里到處倒伏怎么這里反而沒有”“機器收完就運走,都不用回家曬棒子了”……當人們熱烈交談時,專家在現場宣布,200畝示范田單產達到1113公斤,創下了東北地區大面積玉米高產紀錄。“我是徹底服了,心服口服,以后就跟著李老師種地,他說咋干就咋干!”那天激動的心情讓馬忠臣至今難忘。
正是這場觀摩會,讓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在通遼徹底打開了局面,越來越多人慕名前來,跟著李少昆團隊學習“科學種地”。
帶著農民干
——在技術示范應用過程中,針對農民和產業新需求,邊研發、邊推廣、邊見效,玉米單產提升技術不斷迭代升級
如今在通遼,問及玉米高產的秘訣,離不開“密植”二字。然而,密植并不等同于高產,技術的到位率才是關鍵。
“學技術不能只懂皮毛,更要理解其中內涵。”科爾沁區博豐農機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榮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2022年通遼遭遇五十年難遇的暴風雪,大家仍然像往常一樣整地兩到三次,李少昆在地里看過后建議增加次數,才能打破犁底層,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當時很多人不愿意多花這個錢,但我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又找人多整了三遍地,那年800畝地的出苗率達到了95%以上。”林榮說,其他沒有照做的種植戶當年出苗率普遍在80%左右,追悔莫及。
李少昆介紹,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不是一個單項技術,而是一套多目標綜合解決方案。針對大幅度增密可能帶來的倒伏、空稈、早衰、抗性減弱等問題,團隊為此準備了一套“組合拳”:土地精細耕整、種子精準包衣、導航單粒精播、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化控與病蟲草害防控、機械精準收獲。
“這項技術研究了20多年,大面積提升單產,大規模推廣種植是基礎,而各地的生態條件、氣候條件各不相同,所以技術必須本地化,才能將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睘榇?,李少昆把“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每到關鍵時節組織大家田間觀摩和技術交流,這個活動也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田間課堂”。
“李老師教我們采用寬窄行合理密植配套水肥一體化種植,簡單來說,就是把傳統的60厘米行距調整為寬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交替的形式,在窄行間鋪設滴灌帶,給玉米‘打點滴’精準提供營養,再在拔節時噴灑玉米生長調節劑,控制穗下高度,使莖稈增粗,增強抗倒伏能力?!睆埡陚ナ悄温炫d隆莊村明艷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此前不會種地的他現在說起技術要領也是頭頭是道,無論李少昆團隊在通遼哪里講課,他從不缺席,甚至追到過新疆、北京,儼然成為一名“小跟班”。
在實地調研和技術指導中李少昆發現,盡管通遼早在幾年前就以“淺埋滴灌”代替“膜下滴灌”并大面積推廣,但有的農民即便用上了滴灌技術,還意識不到這是一種高效追肥的辦法,依然導致中后期玉米脫肥而減產。
在一次次“田間課堂”上,李少昆反復強調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在玉米生長的全過程按需、分次、定向、定量地供給水肥,不僅能補上傳統模式多年的短板,將肥料利用率提高到60%至70%,還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
“這是一場玉米種植技術的‘綠色革命’,沒有增加水肥投入量,實現了產量、效率與效益的協同提升,形成了東北補充灌溉區的節水增糧模式?!睘榱俗尭喾N植戶精準調控,李少昆團隊還量身定制了“通遼模式”,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滴水、施多少肥,都有了標準。
“李老師的‘田間課堂’太火了,有開著大巴載幾十人來的,還有打‘飛的’來的,他領著大家在各個不同的試驗點前講解,一邊查找問題,一邊解答學員的疑惑,面對面聊、手把手教,從來不拿重復的內容‘忽悠’人,每回課件都有新內容?!蓖ㄟ|市科左中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梅園雪說,培訓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上萬人,科學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地讓很多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近年來,通遼市通過“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戶”模式,結合“田間課堂”活動,下力氣培養了懂技術、善經營的1000多戶典型種植大戶。“他們率先應用新技術、引進新產品、嘗試新模式,通過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應?!蓖ㄟ|市農牧局黨組成員、市農牧發展中心主任馬俊嶺介紹。
隨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與通遼市“科技包縣”“科技包市”協議的深入推進,“所地融合”撬動了各方力量,讓整個農業系統動了起來。通遼成立玉米高產研究中心,設立專家指導站,大力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建立了一項工作機制、形成了一套推廣體系、打造了一批示范高地,實現了玉米高產鎮、重點村技術應用全覆蓋。
在技術示范應用過程中,針對新需求,通遼市農業和科技部門聯合李少昆團隊申報和實施科技項目,邊研發、邊推廣、邊見效,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形成了“科研選題從生產中來,成果轉化到生產中去”的良好格局?!搬槍Ξ數刂鲗Мa業,主抓一個產品——玉米,讓政府和科研力量有機結合,才能快速實現新技術、新成果落地?!崩钌倮ヌ寡?。
一場場“零距離”的農技推廣行動,讓“高大上”的技術成為“接地氣”的實操指南。如今,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為主的“國家隊”、通遼各級推廣部門為輔的“地方隊”以及活躍于各種植合作社、企業的種植高手“民間隊”,三隊同心、同向發力,貫通了科技到位的“最后一公里”。
要增產更要增收
——越來越多的種地“老把式”變身“農技尖兵”,以點帶面、全域聯動,加速“噸糧田”在通遼遍地開花
“你看,全是白沙子,但玉米也是在這樣的地里種出來的。”奈曼旗固日班花蘇木固日班花嘎查村種植大戶佟巴根那告訴記者,2021年他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后,家中的300畝沙土地從過去畝均產量三四百公斤,一舉增至近1000公斤。
“我家300多畝地,那年賣玉米就賺了50多萬元,收入翻了好幾倍?!边@位53歲的蒙古族漢子高興得專門拍視頻在快手上宣揚,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耿直的他也經常在“田間課堂”現身說法宣傳先進技術的好處,教大家怎么在沙土地上種高產玉米。
越來越多的種地“老把式”變身“農技尖兵”,以點帶面、全域聯動,加速“噸糧田”在通遼遍地開花。
“一畝地打一噸糧,這在以前可不敢想啊?!睆堄褫x是奈曼旗義隆永鎮方家營子村黨支部書記,又是種糧高手。過去,方家營子村經濟較為落后,產業不突出、增收沒保障,集體經濟欠賬還不上,分紅更是奢談。
2022年該村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村260戶全部入社,并推舉張玉輝成為方盈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帶領村民學習應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當年全村玉米種植面積擴大且畝產實現“噸糧田”,收入超400萬元,現在成了人人稱贊的鄉村振興“明星村”。
“目前整村將近1萬畝地實施這項技術,其中7000多畝采用半托管,灌溉條件好的3500畝則實現了全程托管,去年我們采用導航種植技術,解決了密植玉米種植的行間距問題,不僅減少了人工,每畝還增產300斤,畝均最高純收入達1400多元?!睆堄褫x說。在他的帶動下,奈曼旗義隆永鎮14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集中托管,整村推進單產提升10萬畝。
林榮告訴記者,作為科爾沁區豐田鎮哈拉滿罕村黨支部書記,由他領辦的博豐農機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出面,由于經手的土地面積大,有了議價權,各項成本得到大幅削減,再使用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和推廣玉米密植技術,增產增收順理成章。
不僅如此,與智能化的結合正在悄然改變這個種糧大市。在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依托馬忠臣的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作為服務聯盟,建成了萬畝玉米單產提升數智農業無人農場示范區。僅匯民盛豐聯合錢家店鎮42個村創辦了老黃牛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全鎮10萬畝農田全程提供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我們計劃開展大規模社會化服務,實現‘耕、種、防、收’全程智能化和數字化管理,進一步帶動小農戶玉米生產向輕簡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發展?!瘪R忠臣告訴記者,目前他已購置了一大批先進農機具,正待“大展拳腳”。
從2019年示范田畝產最高1113公斤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域推廣1000萬畝“單季噸糧”的燎原之勢,這場“藏糧于技”的通遼實踐,正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交硬核答卷?!拔覀冋e極推進千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整合資金、政策和人才團隊等優勢資源,引進推廣先進的設施裝備、高產技術、經營模式,盡快建成由百萬畝向千萬畝跨進的中國北方玉米單季‘噸糧田’示范區,輻射帶動全市糧食增產40億斤以上?!蓖ㄟ|市農牧局局長王洪江信心滿滿。
二十余載堅守玉米高產攻堅之路,李少昆懷揣著“讓每一寸土地都長出更多糧食”的初心,堅持科研問題從生產實踐與產業發展中來,每一步都凝結著對土地的深情與對家國的擔當。把根系深深扎進土地,把碩果默默獻給人民,正如李少昆所言:“我們沒有別的追求,研究的成果能幫助國家增糧、農民增收,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人?!?/p>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