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大豆(4487, 1.00, 0.02%)生產難以滿足養殖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強勁需求,近年進口大豆數量劇增,以致國內市場基本為國外所控制,這一教訓極為深刻,發人深思。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再次敲響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警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前,一個更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是:作為三大谷物之首的玉米(2335, 1.00, 0.04%)能不能基本自給?會不會成為“大豆第二”?
玉米缺口
近年我國玉米生產保持波動性增長態勢,2012年總產已達到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拉動,飼料用糧剛性增長,工業加工用糧快速發展,玉米供不應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玉米進口已呈逐年遞增,難以遏制之勢。
未來中國玉米缺口究竟有多大?至今缺乏權威的統計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預測,今后國內玉米需求將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長,而玉米單產增速僅為2.2%。
聯合國[微博]糧農組織(FAO)有專家提出,國際上衡量畜牧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指標之一是玉米的人均占有量。中國玉米人均占有量從2008年的126.4公斤已增至2011年的140公斤,2015年后將很快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約為207公斤。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5億,如以人均占有量200公斤計算,屆時玉米需求總量將達2.9億噸,而我國目前玉米產量尚不足2.1億噸。據此推算,中國未來可能出現數千萬噸的缺口。
盡管該報告對我國玉米生產潛力缺乏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但確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國內近年玉米總產雖然逐步增加,但靠的是擠占其他作物種植面積而非本身單產水平的提高。眾所周知,未來我國繼續擴大玉米耕地面積已無可能,若要填補或縮小玉米供求的缺口,實現玉米自給,唯有通過提高單產來增加總產,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避免重蹈大豆進口覆轍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科技支撐是根本
作物單產水平是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玉米平均單產約380公斤/畝,僅為美國的6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提高玉米單產要采取包括基礎設施與耕作方式改善、良種選育、土肥管理等綜合農技措施,但是,10年來國內玉米單產年均增長緩慢,說明僅僅依靠傳統技術難以突破發展的技術瓶頸、短期內無法實現玉米單產的大幅度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值得關注的是多種新興技術,特別是轉基因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例如,上世紀90年代美國玉米單產約為400公斤/畝,但以后大力推進抗蟲、抗除草劑玉米商業化育種,主要通過轉基因、分子標記,以及雙單倍體(DH)等先進手段與雜交技術緊密結合,僅用不到20年時間玉米單產提高近50%,現已超過600公斤/畝。
又如發展中國家阿根廷,該國多年堅持推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平均單產已由1995~1999年間的342公斤/畝提高到2005~2009年間的471公斤/畝,15年間提高了38%;過去10年,總產翻了一番。實踐證明,發展生物育種,加強科技支撐,可以較快提高玉米產量。
推進自主研發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選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大大增強了我國玉米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快了新品種研發進程。例如,植酸酶玉米因可以降低環境中磷污染40%和提高飼料養分利用率30%而受到廣泛關注。
此外,國內還分別自主研發了可與國外同類產品抗衡的抗蟲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保障玉米增產、降低農藥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改進耕作方式等綜合效益。上述產品均依據相關法規進行了科學、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分別獲得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或允許進行生產試驗,其環境與食用安全性完全能夠得到保障。
上述轉基因玉米品系多已進行技術轉讓,或將成為國內種子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開發的良機。
如果我國不愿大量進口玉米,不讓玉米成為“大豆第二”,那只有下決心加快轉基因玉米自主研發成果的產業化。這不僅是戰略的選擇,也是務實的考量。
如果從現在開始積極推進,抗蟲、抗除草劑玉米也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間進入產業開發階段,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2020年可達到較大應用規模。
據保守估計,玉米單產若能提高20%,總產年增可達4000萬噸以上,國內玉米供求矛盾將有望得到有效緩解。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