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加快產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
記者:國家高度重視玉米生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去年曾專門撰文《玉米論略》,其中提到,抓好玉米生產,就抓住了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您如何看待玉米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地位?
張世煌:這些年,我國農業發展非常迅速,現在已經基本解決了全體人民的溫飽問題。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玉米這種作物的需求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種趨勢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就拿2012年來說,我國玉米面積和總產量都居糧食作物的第一位,大約是5.24億畝,5.89億噸糧食總產量中,玉米有2.08億噸,占了35%。現在無論是播種面積還是總產量,玉米都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而且單位面積的產量也超過了糧食作物的平均產量。
記者:既然玉米的地位這么重要,怎樣才能促進玉米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呢?
張世煌:過去20多年,我國玉米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但要進一步滿足未來發展需求,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玉米生產的穩定性比較差,它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
我們維持玉米穩定發展的總體思路,首先是要立足于國內的生產條件實現基本自給。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還有許多其他經濟作物,在種植結構調整上是比較合理的,比較有利于增加科技的投入。第二,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從過去那種低效率向高效率發展,通過這種轉變來挖掘增產潛力。要逐步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機械化方向發展。這樣玉米生產的潛力還可以更多地挖掘出來。第三,通過優化區域布局,實現專業化種植。再就是國家繼續扶持玉米的生產。
發展玉米生產的潛力是很大的。從技術上來說,第一,品種改良的潛力很大。我們歷史上培育了很多的品種,大多是只適合以手工操作為主的生產條件,而現在我們基本是機械化操作。第二,為了提高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保證玉米生產的連續穩定性,要興修水利,解決干旱問題,增加玉米的抗災減災能力,并且要繼續改造中低產田。第三,積極推進機械化。現在機械化耕地整地已基本普及,還有機械播種,精量點播,出苗后不用農民再去定苗、間苗,需要除草的時候噴灑除草劑,從整地到播種到植物保護全程機械化。第四,玉米收獲以后加工、儲存、運輸過程損耗很大,大約占5%,如果能把產后的損失降低到2%,就相當于一年減少600~700萬噸的損失。還有關鍵一點,就是政府要繼續加強政策調控,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相信,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持續保障玉米穩步發展。
記者:有這么一句話,叫“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您也曾說過,“誰控制了種子,誰就掌握了現代農業產業競爭的主動權”。但我們知道,玉米種業市場很大一部分優質資源被“洋種子”搶占了。您認為該如何面對這些洶涌而來的國際種業巨頭?
張世煌: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改革開放這個方向是對的,利大于弊。就拿玉米的洋種子來說,由于某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培育和推廣了一些新的品種,實際上也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農民的收入。同時,他們帶來的一些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促進了我們種業的科技進步。實際上,洋種子的進入對我們的種子企業沖擊的確很大。這兩年,通過優勝劣汰、兼并重組,我國種子企業已經從8700家下降到6000多家。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控制著最尖端的技術,這好像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劍,對我們的糧食安全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們要知難而上,去迎接挑戰,搞好我們的種業。
記者:作為一名玉米育種專家,您覺得中國種業到底怎樣做才能實現突圍?
張世煌:一個是改革。改革管理體制,這個牽扯到改革科技產業體制和改革種業內部的管理體制,還有一些具體的種業法規標準修訂。現在,全國人大正在立項調研修改種子法。種子法是2000年頒布的,2004年就做了一次修訂,現在剛剛過去了8年多,又啟動了第二次修改,這就體現了一種改革和進取的精神。同時,作為種子企業要打好產業基礎。現在一些企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沒有很強大的研發能力。而科研單位過剩的科研能力,沒有很好地跟企業進行結合。我們認為科技體制要改革,種業內部也要改革,科研和企業有對接點,這樣科研單位才能夠把能量釋放出來。近兩年,我國在西北地區建立了很好的種子發展基地和加工中心,設備條件是一流的,可是整個管理能力還是遠遠跟不上。因此,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硬件設施,還要把軟件發展起來,再把我們的管理水平提上去。
記者:當前國家提出“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成為商業化育種的主體,這是否意味著削弱了科研單位的地位?
張世煌:這是一個轉型的問題,就是說一個科研系統要把它成熟的技術轉移到企業去。現在科研和企業是有脫節的,那么要有一條途徑,把科研轉移到企業去,而且把科研能力也要轉移到企業去。科研單位一直是科研發展的來源,而且也是我們國家種業發展的支撐力,今后強調育繁推一體化,強調一些大企業要建設自己的研發隊伍,科研單位應該逐漸轉型。如果技術不轉移還是攥在國家科研單位手里,這個產業是不可能發展的。科研單位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共性技術研究,個性研究就應該轉向企業。
記者:去年玉米大豐收,但是由于含水量太高,導致玉米賣難,如何改善這一難題?
張世煌:以前,在我國東北有一個“水玉米”的稱呼,玉米品種追求高稈、大穗、晚熟和稀植,看著穗子很大,但是含水量太高。改革開放初期,很多糧商到農民那去收玉米,把這個穗子就收走了。但是現在,企業都要收購品質比較好的籽粒,因為只有含水量較低的干籽粒才能長期存放。所以,現在大家都歡迎那種早熟、灌漿快、脫水快的玉米品種,過去的“水玉米”就沒有市場了。
2012年的“水玉米”是個偶然現象。因為,在秋季玉米接近成熟收獲的時候,隔幾天一場雨,拖拉機無法進地,一些生育期較長的品種,籽粒含水量太高,就沒有辦法機械收獲,再加上我們很多品種是不抗倒伏的,又要改人工收獲,成本大增,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不小,農民增產不增收。由于含水量較高,導致玉米銷路不暢。雖然政府通過臨時收儲政策,以比較高的保護價收上來了,但從長遠來講,還是要進行創新,培育新品種,繼續縮短生育期。這樣,一方面要使農民的生產處于一種安全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要適應機械化。
記者:您多次提到農業科技對農業增產的作用非常大,那您覺得農業科技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如何?
張世煌:農業科技在糧食安全中應該說起到支撐和保障的作用。現在,傳統農業已養活不了這十幾億人,必須搞現代農業。比方說品種,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品種,現在都是推廣良種。玉米95%以上都是雜交種,只有邊遠地區的少數農民還在使用老品種。以后不僅要提高產量還要改良品種提高品質,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時對于一些先進的栽培技術,我們必須要改良,尤其要符合機械化技術要求。
從技術來說,我們提出一個口號叫“一機兩改”:“一機”是農業機械化帶動技術研發,“兩改”是指改良品種和改良土壤。改良品種是說,我們今后的品種必須適應機械化操作,這樣才能解放勞動力,進一步提高效率提高產量。改良土壤,現在土壤還做不到可持續生產,必須要改良,一個是深松,一個是秸稈還田。今后培育的品種、研究的任何技術都要機械化。“一機兩改”,這是我們的發展戰略。
記者:在農業生產中,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我們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是如何應對的?
張世煌:舉個例子:前年干旱嚴重發生,我們科技人員都在一線,而且每天在地頭監測,定時給政府部門報告。因為倒伏的時候干物質還在積累,還在灌漿,我們專家連續監測20多天。到最后灌漿速度慢下來,蟲害上來,這個時候,第一時間告訴政府該馬上收獲,這樣大大減少了損失。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建立6年來,對我國玉米生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最主要的是咨詢保障作用。從農業部、各省(市、自治區)農業主管部門,到各市縣的農業主管部門,還有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直到農民,我們給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對農業主管部門提供咨詢決策服務,也向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記者:近年來,我國玉米的單產和總產都有顯著提高。作為雨養旱作作物,在氣候、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下,我國玉米進一步增產的潛力應該還是在科技。您覺得科技發揮增產潛力的著力點在哪里?
張世煌:總結“九連增”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糧食增產更多源于面積的擴張,單產貢獻還不夠,這也是我們未來著力點和發展方向。無論跟國際還是跟其他作物比,我們認為提高單產的潛力仍然很大,今后,我們會把著力點首先放在提高單產上。
提高單產既靠科技,也靠投入,還有來自政府的引導,對農民的補貼。去年,玉米平均產量接近每畝400公斤,但與美國豐收年份每畝近700公斤相比,差距還很大。
第二個生產經營上要走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農民種地長期維持一家一戶的手工作業狀態,效率低,但如果集中起來通過土地流轉或者建立合作社,建立家庭農場,提高規模效益,這樣農民種糧才能賺錢。
第三個就是應對干旱。通過興修水利,在耕作栽培、品種選育上,都要注意耐旱性。深松土壤、秸稈還田,這都有助于改善耐旱性,有些地方可以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最后就是收獲儲藏運輸要減少損失。之所以要推廣更好的收獲機械、加工機械、倉儲設施,就是因為我們儲存糧食的設施還比較落后,發展更好的倉儲設施有助于減少損失。
我相信在未來的10~20年我們的玉米產業發展會越來越好,通過政策扶植,農民積極性提高,以及技術發展和技術推廣到位,我們玉米生產是可以立足于國內條件,滿足國民經濟對玉米的需求的。果能如此,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簡介: 張世煌,男,1948年出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玉米種質改良創新、玉米遺傳多樣性和雜種優勢分析,抗病毒、抗絲黑穗病基因定位,耐旱性QTL定位和玉米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等。曾擔任亞洲開發銀行AM-BIONET項目中國負責人,CIMMYT優質蛋白玉米項目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農業部行業科技玉米項目首席專家。現任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育成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優質蛋白玉米和普通玉米雜交種有:中單9409、中單18號、中單44號、中單601、中龍1號、中東青2號,培育自交系CA335、CA375、CA042、CA089、CA211、CA509、CA628、CA929等。國內外發表論文70余篇。參與編寫專著3冊。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