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湖南省鳳凰縣召開蕎麥新種質和新品種田間展示及利用研討會,促進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信息交流,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據了解,蕎麥具有豐富營養和保健功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產、優質及加工專用型新品種。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蕎麥基因資源創新研究組歷時8年,利用蕎麥野生近緣種優異基因改良栽培蕎麥,創制了一批“金蕎-苦蕎”雜交的遺傳基礎材料和育種應用材料,培育出廣適性高產“中苦3號”、廣適性高產易脫殼“中蕎121號”等優良新品種。
活動期間,10余家科研院校、相關企業代表參觀了“蕎家小院”、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美亮專家工作站、蕎麥保種試驗基地,觀摩了苦蕎優異地方品種、“金蕎-苦蕎”遠緣雜交新材料、新品種“中蕎121號”等。作科所研究員進行學術報告,相關企業介紹了蕎麥加工產品相關情況。
據悉,近年來該團隊聯合湖南省農科院與鳳凰縣農業農村局開展合作,對本地蕎麥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護與鑒定評價,提純復壯本地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同時,創新經濟林下套種苦蕎新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當地合作,推動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表示,要進一步挖掘蕎麥產業的優勢和特點,做好精深加工,推廣“蕎麥+”的套種模式,發展農旅融合,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