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葡萄產業現狀
1.規模逐步擴大,產量穩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葡萄產業持續發展,面積和產量穩步提高。以10年為一個發展周期看我國葡萄產業的發展速度:1978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為39.5萬畝,年產10.39萬噸;1988年發展到219萬畝,年產79.22萬噸;1998年為264.66萬畝,年產351.82萬噸;2008年為676.83萬畝,年產715.15萬噸;2021年1096.05萬畝,年產1499.8萬噸。我國葡萄產業最活躍、產業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是上世紀的后20年和本世紀初的前20年,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奠定了我國成為世界鮮食葡萄生產大國的地位。
2.種植區域廣泛,鮮果周年供應。上世紀末,由于巨峰系品種和避雨栽培技術的推廣,葡萄產區 “南移”,位于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的葡萄產業取得長足發展,蘇、浙、滬成為我國葡萄生產的活躍、效益最好的地區。進入本世紀,又向“西南移”,云貴川高原的低海拔干熱河谷區成為我國鮮食葡萄生產的最活躍地區。以云南為例,2000年云南省的葡萄栽培面積不足6萬畝,年產量不足2萬噸,現在云南葡萄種植面積59.47萬畝,產量近100萬噸,栽培面積和產量全國均為全國第4位。目前,全國各省(區)均有葡萄栽培,葡萄成為我國栽培區域最廣的果樹樹種。大尺度氣候差異條件下的廣泛栽培,以及設施栽培、一年兩收、延后栽培、錯季栽培、貯運保鮮等技術的進步,葡萄鮮果實現了周年供應。
3.避雨栽培普及,病害壓力減輕。我國種植葡萄的區域存在氣候條件的先天不足。西北、華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降雨較少,葡萄的病害發生較為輕微,但冬天需要埋土防寒,埋土操作既增加了葡萄種植的勞動力成本,又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裸露的地表,易引起土壤沙化和揚塵現象。在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冬天葡萄不需埋土防寒,但夏季降水較多,易引起葡萄病害的嚴重發生,病害防治的壓力加大。葡萄的避雨栽培可有效緩解病害的防控壓力,這項技術起源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于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現在,隨著陽光玫瑰葡萄的發展,北方各地均采用了避雨栽培,使得病害不再是葡萄生產的主要問題。
4.架勢樹形變革,標準程度提高。葡萄在我國經歷了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發展歷程,早期的葡萄栽培都是在埋土防寒區,為了埋土方便,葡萄的樹形一般采用自由扇形、規則扇形、龍干形等。扇形樹形的結果部位低,果實距離地面太近,易發生病害,對果實的各種操作也不方便。隨著葡萄由埋土防寒向非埋土防寒區的發展,樹形逐步向高寬垂、飛鳥架、“T”字形、“H”等高主干、長主蔓樹形的轉變,提高了結果部位,提高結果枝生長的一致性,使得果實的一致性明顯改善。
5.花果管理改善,品質穩步提升。葡萄是效益最好的果樹樹種之一,這也是葡萄一直處于快速發展的原因。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果實的一致性、商品性的重視不夠。隨著夏黑和陽光玫瑰品種的發展,修整花序、保果處理、增大果粒、套袋等措施等開始廣泛應用,生產出的葡萄果穗緊湊、大小一致、品質提升,果實充分成熟,商品性明顯提升。
6.品種豐富多彩,花色類型多樣。我國栽培的葡萄品種眾多,有無核白、馬奶、木納格、龍眼、玫瑰香等地方品種,也有不同歷史階段引進、培育的品種。品種顏色有黃白、紅色、紫黑色;形狀有圓形、橢圓形、長形等;成熟期有早、中、晚熟;質地有軟、硬之分;香味有草莓香、玫瑰香、清香等。目前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有巨峰、紅地球、克瑞森、陽光玫瑰,新品種也在不斷推出。
二、我國葡萄產業存在的問題
1.盲目發展,面積過大。受較高價格和較高收益的影響,2010年前后很多工商資本下鄉,投資葡萄種植,由于土地租金成本較高,沒有避雨設施,缺少技術和管理經驗,多數以失敗告終。2015年前后,“土豪葡萄”陽光玫瑰的發展使得葡萄產業再次興奮起來,部分原有葡萄種植戶將原有品種改接為陽光玫瑰,很多業外人也認為種植陽光玫瑰是個很好的投資機會,這個品種在各省(區)快速發展,“全國處處皆陽光”。不到10年時間,栽培面積粗略估計超過200萬畝。
2.產能過剩,價格下行。現有1100萬畝左右的葡萄,基本以鮮食為主,釀酒葡萄占比極少。鮮食葡萄的生產規模有些過大,出現了產能過剩,造成階段性和區域性的果實銷售不暢的現象。有人提出是否可以通過出口減輕銷售的壓力?實際上,我國葡萄進出口量較少,2022—2023年度,我國鮮食葡萄市場供給總量1277萬噸,消費總量1239.5萬噸,市場供給主體是國內生產。鮮食葡萄消費以國產為主,出口僅為產量的2.5%;2022—2023年度,出口37.73萬噸,出口金額7.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7.61%和減少4.01%,出口單價下降10.80%。2022-2023年度,鮮食葡萄進口量為18.06萬噸,占國內供給總量1.33%,進口額為5.30億美元,對國內市場影響較小。鮮食葡萄主要出口東南亞。進口來源有智利、秘魯、澳大利亞、南非、美國等。目前看,依賴出口難以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3.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大尺度氣候條件下的廣泛種植,導致葡萄遭遇自然災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因為葡萄栽培普遍采用了設施,設施又不堪大雪的重負,今年2月初,湖南、湖北、皖北、蘇北等地的葡萄設施就遭受了嚴重的雪災,很多大棚被毀壞。受貝碧嘉臺風影響,部分設施被毀壞,9月17日至18日,河南商丘局部特大暴雨,夏邑縣最大為495毫米,永城最大為390.7毫米,當地部分葡萄園遭受嚴重水澇;大暴雨造成部分葡萄產區,由于排水不暢,連陰雨或大雨過后氣溫驟升,導致葡萄棚內氣溫過高,濕度過大,引起日灼、氣灼,使葡萄出現失水變軟、停止生長、糖度降低、同串葡萄上下甜度不一致等現象,俗稱為“燒棚果”現象。自然災害的發生,增加了果農朋友的種植成本。
4.良莠不齊,價格分化。葡萄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結果就是存在盲目性。適應性再強的品種也有其最適宜的生態區域,再好的栽培技術也有其最適宜的生態環境。一哄而上的發展葡萄,由于栽培環境、技術水平、投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造成生產的果實質量差異明顯,良莠不齊、價格分化。從今年的陽光玫瑰市場售價看,產地批發價有每斤10元以上的,也有2、3元的。有的人通過種植葡萄實現著自己的致富夢想,但砍樹毀園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5.重視外觀,輕視內質。果粒大小是葡萄果實等級劃分的重要依據,果粒越大,規格越高,售價越貴。葡萄的種植水平在不斷提高,很多果農在進行著自己的“定向栽培”,即大粒和高產。部分果農朋友盲目追求大粒,造成陽光玫瑰的空心、含糖量低、缺少香味等現象。隨著陽光玫瑰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不再“物以稀為貴”,很多人利用提高單量的辦法來增加收入。在一定范圍內,產量和品質不矛盾,但超過一定的產量,品質就會下降。
三、我國葡萄產業發展的建議
1.穩定面積,控制規模。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人均水果占有量逐年增加,2010年人均149.86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已達182.78公斤,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國水果產量為32744.28萬噸,人均水果占有量達232.28公斤,相當于每人每天可消費0.64公斤。我國市場供應的各種水果一應俱全,種類眾多,水果之間具有可替代性。目前,我國人均水果消費已經處于較高水平,提升的空間有限。作為主要果樹樹種之一的葡萄也是如此,在當前的形勢下,適當控制生產規模。特別是非適宜產區、連年虧損的葡萄園、缺資金和技術的葡萄園,更應重視控制規模。
2.差異發展,提高效益。前幾年,陽光玫瑰價格很高,最近幾年價格不斷下降,部分果實的價格低于巨峰和紅提。說明市場對果實的風味有多樣化的需求,對品種有差異化的需求。陽光玫瑰有20%的人種出了品質,收益很好,也有20%的人勉強收回種植成本或賠本。所以,有果商說,市場不缺陽光玫瑰,但缺優質的陽光玫瑰,種出優質的陽光玫瑰,也是差異化發展。
3.優化投入,降低成本。陽光玫瑰的發展,讓很多人走了一條高投入高產出的路子,修整花序、疏果、肥水管理等用工和生產資料的成本較高。隨著其價格的走低,適當控制產量,不僅可以提升品質,也減少花果管理的人工成本;對土壤的肥力進行檢測,了解土壤的營養本底狀況,針對性進行營養補充適當,做到肥料的合理利用,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