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區,以占全國56%的耕地面積、19%的水資源,生產了占全國58%的糧食,“這樣一個生產力布局的形成,有其合理性;但在資源匹配上它是不是可持續,更應引起高度重視”。1月27日下午在京舉行的“旱地農業創新發展報告會”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旱地農業學科首席梅旭榮研究員如此大聲疾呼。
由其領銜完成的“北方旱地農田抗旱適水種植技術及應用”項目,持續開展了30多年的長期多點定位試驗研究,在推動旱地農業由對抗型向應變型轉變,創新抗旱適水型種植技術和模式等重大科學問題和急迫技術難題上,獲得系統性突破,并在北方旱地農業區實現規?;瘧茫洕⑸鐣蜕鷳B效益顯著。但“北糧南運”中隱含的系列問題又令其憂心忡忡。
梅旭榮介紹,我國旱地農業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和半濕潤區等主要類型區,“包括黃淮海、內蒙古河套和東四盟等糧食主產區,也包括八百里秦川這些重要的糧食產區”,是我國主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也是生態脆弱區和貧困人口聚集區。
我國北方旱區提供了58%的糧食,同時又提供了全國70%以上的牛羊肉、60%的溫帶水果,“所以它在整個國家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首要的突出問題就是低產田和低產天”,梅旭榮強調。所謂“低產田”,即北方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瘠?。?,部分地區鹽堿化、沙化嚴重,導致產量低而不穩;“低產天”則是指頻旱多變環境條件,旱災、冰雹等災害多發,特別是“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強了”。
這個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但它又是我們國家生態的大屏障”,從三北防護林到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重點地區基本都在這個區域。同時,脫貧攻堅中70%的貧困人口也在北方旱農地區,“接下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任務仍然非常艱巨”。
“北糧南運”,“這樣一個生產力布局的形成,有其合理性”。梅旭榮分析,北方干旱缺水地區日照足、溫差大,有利于生殖生長,即果實生長和產量形成;南方水熱氣候有利于營養生長,即根莖葉生長。但“其中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很多”,他指出,“北糧南運”,從主產區東三省,加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省份,運往主銷售區廣東、福建、浙江等省份,實際上是“缺水地區給不缺水地區輸送糧食”。每年因此輸送的“虛擬水”有500億—600億立方米,遠遠高于南水北調“東中線設計年調水量300多億立方米”。長此以往,對資源配置的可持續性提出巨大挑戰。而從低碳角度,大量糧食調到南方,水又送到北方,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又帶來一個“碳足跡”的計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