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金黃麥穗寫初心
【十九大代表風采】
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麥穗、白花花的面粉、香噴噴的面條饅頭……從1993年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和他的團隊就一刻不停地圍著小麥轉,一轉就是24年。作為小麥親本創制與新品種選育團隊的首席科學家,何中虎一年有幾個月“扎”在麥田里,育成的18個具有優良品質的小麥新種,就像是他的孩子,更飽含著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在何中虎的童年記憶里,“吃不飽”是難以磨滅的印象——“在老家陜西蒲城,20世紀70年代村里每人每年的口糧只有240斤,其中小麥不足60斤。那時候我就下了決心,以后一定要學農,讓鄉親們都能吃上白面饃。”
1989年,已獲得北京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博士學位的何中虎被派往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和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深造,專攻小麥改良。
1993年5月,何中虎歸國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立志承擔起提高中國小麥品質,培育優良品種的重任。
不同食品對小麥品種品質要求差異很大。西方對面包、餅干所需要的小麥品質進行了近百年的研究,而我國的面條饅頭到底需要怎樣品質的小麥,相關研究幾近空白。為此,何中虎帶領團隊對上萬份主食樣品品嘗、分析、對照、檢驗,最終確定了包括蛋白質、淀粉在內的三項指標,隨后建立起面條、饅頭、餃子品質選擇指標。
多年攻關,何中虎帶領團隊建立起來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被眾多育種單位和面粉公司采用,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建立的基因標記技術不僅加速了國內的育種進程,更在美國、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廣泛應用。而這套評價體系,也成了指引他潛心育種的坐標系。
農學中,育種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可以說是“在不可能中選可能”,是“冷板凳”。何中虎帶領的科研團隊基本沒有節假日和周末的概念,他和助手們每年要做上千個雜交組合,從中篩選出十來個,然后再選,最后有可能選中一個符合條件的送去參加審定。
從最初選擇小麥育種材料,到相繼進行鑒定試驗、品比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最終通過小麥品種鑒定……僅一個“中麥175”新品種,何中虎團隊就潛心鉆研了13年。
“這還不算,育成后還要推廣。業內有這樣一種說法,好的品種既是培育出來的,更是推廣出來的。”何中虎告訴記者,這些年,除了待在實驗室,他每年抽出大量時間跑到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青海……一頭汗,兩腳土,幾乎有麥苗的地方就有他推廣新種的足跡。
24年來,何中虎團隊育成的18個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推廣后增產約30億斤。這也成為了他最為欣慰和滿足的事情,“發表論文、獲得榮譽固然高興,但只有培育的品種種在地里,真正為農民增產增收了,才是最高的獎勵和最理想的狀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