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集聚科技創新力量,圍繞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引進、表型基因型研究、南繁種質生物安全3個學科領域,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設施裝備、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產業帶動、區域發展支撐能力,著力打造全球農業科學中心與創新高地。
早在195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就開始在海南開展棉花南繁試驗,1981年在崖城建立第一個南繁基地。60多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在三亞、陵水、樂東等地建有多個南繁基地,培育出水稻、玉米、棉花等突破性新品種500余個,每年500多名科研人員、1000多人次往返海南開展育種創新工作,為我國南繁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在海南省、三亞市相關部門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國家南繁研究院,建設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并投入使用,建設種業創新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已組織18支團隊、超600名科研人員入駐,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此次會議發布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海南高質量創新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到2025年,基本建成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引進、表型基因型研究、南繁種質生物安全等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到2035年,建成世界主要農業科學中心,有力支持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與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高效運轉、自貿港體系健全完善。
下一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要組織全院科研力量,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有組織的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匯聚全球種業科技創新優勢資源,加快推進基因規模化挖掘與品種高效創制的融合,加快育成一批重大戰略性新品種,通過市場化推向全國。同時,將組織優勢力量推動構建法規體系、技術體系、管理體系,筑牢“南繁硅谷”生物安全屏障;聚焦三大學科領域,逐步構建特色突出的學科體系,推動在野生稻、熱帶果蔬、五指山豬、文昌雞等領域開展特色研究與聯合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