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耕地數量和質量不僅決定了糧食等農產品的綜合供給能力,而且決定了供給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建設,明確指出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更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并強調要加強耕地用途管制,逐步構建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量的52.1%,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全國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優質良田,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尤其是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宜機化改造后,大型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可以暢達田間地頭,加快了糧食作物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步伐。同時,農田抗災減災能力也大幅提升,從全國每3年的平均受災面積看,2019年至2021年的平均受災面積比2010年至2012年降低44.7%。
耕地質量明顯提升。提升耕地質量是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抓手。各地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積極采取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精準科學用藥等舉措,耕地質量明顯提升。例如,黑龍江2022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123.57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265萬畝。其中,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公斤36.2克;深松和秸稈翻埋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糧食穩產增效提質基礎更加牢固。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土壤保水保肥,避免土地污染,減少危險農藥使用。內蒙古以高效節水為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畝均增糧100公斤,畝均增收140元以上。目前該區已建成4989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29%,支撐了全區三分之二以上的糧食產能。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3273萬畝,占水澆地總面積的38%,年節水可達33億立方米,實現了糧食豐產與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雙贏。
農民增收步伐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既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又可以有效節約和降低生產成本,讓項目區農民得到實惠。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大大促進了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般節水達到24%至30%、節電30%以上、節藥19%以上、節肥13%以上。湖南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每畝可新增糧食產能100公斤左右,帶動農民增收200元左右,成為保障農民和村集體持續受益的堅實基礎,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到2030年我國將累計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這是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基礎保障。現階段,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取得諸多成效,但各地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質量參差不齊、投入標準偏低、管護壓力增大等問題。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確保建設質量的機制舉措。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綜合考慮不同地區氣候特征、地理環境、水土條件、增產潛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標準,積極引導村集體、種植戶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樹立“品質為先、穩步推進”的考核機制,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獎懲機制,加強對建設施工前期程序的規范性、合理性、科學性監督審查以及施工過程中的監理評估,并將責任機制延伸至建成使用全過程的維護管理環節,切實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第二,積極探索投融資機制。充分肯定糧食主產區和調出區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貢獻,在穩定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基礎上,探索由中央協調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支持路徑,全面壓實不同地區地方政府的投入責任。鼓勵指導各地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進一步在土地出讓收益、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專項債券等方面進行傾斜,并加大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
第三,探索構建長期有效的管護機制。農田三分建七分管,要嚴格遵守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則。各地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應及時制定高標準農田建后管理辦法,明確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確保管護主體的責任落實和相應的督導考核。繼續跟蹤監測不同地區在農田建成后采取的管護舉措,及時總結不同地區的模式做法和經驗教訓,并在適宜地區進行復制推廣。同步探索引入保險機制、購買第三方服務、委托專業化機構等市場化方式,推動建立有效的管護機制。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情報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