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啟動“智機科技行動”。該行動將聚焦我國農業機械化中丘陵農田機械、設施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裝備、畜牧養殖智能化機械缺乏等核心難題,進行集中攻關。
“智機科技行動”發布會,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發言。中國農科院供圖
機械化水平提升,但存在“三多三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數十年中,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
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南方丘陵山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只有51%,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以及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較低。
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我國農機化發展存在“三多三少”特征,小馬力、中低端機具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少;粗放型的單項農機作業多,高效率的復式農機作業少;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
同時,吳孔明還表示,農機裝備還不同程度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等問題。在“有沒有”方面,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裝備、畜禽水產養殖智能化裝備缺乏;在“好不好”方面,水稻種植、花生收獲、油菜和馬鈴薯播收等關鍵環節技術裝備研發應用需求依然迫切。在“優不優”方面,突出表現在裝備智能化、生產智慧化水平不高等。
攻克技術難關,加強藏糧于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據了解,中國農業科學院近年來連續啟動“使命清單制度”“強種科技行動”“沃田科技行動”“增糧科技行動”等科技攻關行動之后,再一次聚焦農業現代化中的薄弱環節,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強化藏糧于技的舉措。
吳孔明表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農業科學院致力于解決“三農”發展的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問題。特別是2017年以來,全院加快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步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智機科技行動”是中國農科院加快推動我國農機裝備科技創新,推動實現關鍵核心部件有效供給,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舉措。吳孔明介紹,未來,中國農科院將集聚全院農機裝備領域10個研究所20多個科研團隊力量,以農機裝備補短板、攻核心、強智能為目標,聚焦高效智能綠色農機科技攻關、農機科企科產協同創新、農機創新平臺提升等重點攻關任務,力爭到2030年,實現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跨越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力支撐。
聚焦卡脖子問題,攻克科技瓶頸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經歷了四個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介紹,“農機1.0時代,主要解決機械機器代替人力畜力的問題,2.0時代,主要解決全面全程機械化問題,3.0時代,主要解決信息化問題,4.0時代,則是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時代。當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1%,整體呈現出農機1.0至4.0并行發展態勢。”
此次啟動的“智機科技行動”共有六大戰略任務。陳巧敏介紹,六大任務包括“實施農機全程機械化裝備、丘陵山地適用裝備、現代設施農業裝備、農業裝備智能化、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適宜機械化的農藝工藝融合”等方面。為此,中國農科院將采取“攻核心”“補短板”“強智能”的高效智能綠色農機科技攻關行動、農機科企協同創新行動、農機創新平臺提升行動等具體行動。
“智機科技行動”還制定了不同時間點的目標。陳巧敏介紹,到2023年,實現農機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糧食裝備智能化技術加速應用,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基本解決。到2025年,實現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從有到全”,薄弱區域和環節機械化技術基本解決,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融合,產品質量可靠性和適應性顯著提升。到2030年,實現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從全到優”,裝備可靠性和作業質量大幅躍升,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