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重大科技創新,轉Bt基因抗蟲作物為蟲害防治開辟了新的途徑。制約Bt作物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因素是蟲害可以通過遺傳變異而迅速產生抗性,使其失去利用價值。因此,建立抗性預防性治理技術體系是保障Bt作物可持續利用的前提。針對我國Bt棉花生產應用中的這一重大科技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吳孔明研究員通過10多年的攻關研究,主持完成的“棉鈴蟲對Bt棉花抗性風險評估及預防性治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日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成果在國際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小農模式下玉米、小麥、大豆和花生等棉鈴蟲寄主作物所提供的天然庇護所治理棉鈴蟲對Bt棉花抗性的策略;首次揭示了棉鈴蟲對Bt棉花產生抗性的分子機制,建立了棉鈴蟲抗性早期預警與監測技術體系,可分別進行抗性基因、抗性個體和抗性種群三個水平的抗性檢測和監測。
該研究是我國科學家通過科學理論創新,為農業部制定產業政策引領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農業部在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法規制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檢定及標準體系、檢測體系建設過程中,已將上述成果用于我國Bt棉花安全性評價、商業化種植的安全性管理和檢測體系建設。通過該項成果的應用,在大規模商業化種植Bt棉花10余年后,我國各地棉鈴蟲自然種群對Bt棉花的敏感性和商業化種植之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Bt棉花對棉鈴蟲的抗性效率沒有降低。此外,該成果還為農業部制定我國Bt作物發展戰略提供了科技支撐,對推動我國轉基因作物的健康發展有重大科學意義。(保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