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肖世和研究員在京主持召開了《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座談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李振聲研究員對《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希望這項研究給我國小麥育種、收儲、加工、標準制定等領域提供不斷發展完善的科學依據。
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紹,《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是在2008年工作的基礎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繼續組織黃淮麥區6家科教單位對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四省共18個地市54個縣區162個鄉鎮的田間小麥抽取了485個樣品,對相應的54個縣區162個鄉鎮糧食收貯庫或收貯點的小麥商品糧抽取了162個樣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品質檢測,并得出2009年我國小麥質量狀況抽樣結論。對農戶田間樣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被調查的18個地市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比上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從容重、蛋白質含量、穩定時間和降落數值4項指標來看,2009年田間小麥樣品的質量狀況明顯低于2008年。而對糧庫樣本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糧庫樣本均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2009年糧庫小麥樣品的質量狀況則明顯低于2008年。總體來看,糧庫樣本的品質性狀明顯低于田間樣本的品質性狀,特別是在蛋白質含量、面團穩定時間、拉伸阻力方面有較大的差距。
會議認為,2009年小麥質量水平明顯低于2008年的主要原因有:樣品的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明顯降低;品種構成發生了變化,優質品種的比例和種植面積下降;2009年春季干旱對小麥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受良種補貼政策的變化,以及推廣優質小麥品種積極性不高等影響。本次調研結果不僅為小麥育種、栽培、加工利用和優質區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了依據或參考。
(農民日報記者:孫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