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破罩袊腔蒉r民推出“專家解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系列策劃,邀請農業領域專家解讀文件精神和內涵。本期節目邀請到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土壤培肥與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文菊,為我們解讀有關“耕地保護與利用”的話題。
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農業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中低產田比重高,長期制約著農業發展的后勁,我國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端牢中國飯碗,耕地是命根子。文件明確,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機制,明確利用優先序,加強動態監測,有序開展試點。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培肥與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文菊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文菊看來,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行動,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發力,一個是保障糧食生產規模,另外一個就是耕地地力的提升。
在保障糧食生產規模上,不僅要嚴守耕地數量紅線,同時也要執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耕地的非糧化、非農化,保證良田必須是糧田。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補充的耕地必須保證跟原來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下降。
除了耕地數量和耕地保護制度外,還必須不斷提升耕地地力。耕地地力和質量越高,等級也越高,相應的產量就會越高。我國耕地整體質量水平不高,其中高產田只占31%。這一部分耕地的生產力水平已經相對比較高了,再提升的空間比較有限。但是中產田占到了我國耕地面積的47%,這部分耕地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相對比較適宜,而且農田基本設施也相對健全,產量提升潛力非常大,可能成為未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區域和重要突破口。
中產田產能的提升要依靠科技力量,這里面需要多學科、多行業的協同攻關,通過土壤改良技術,結合栽培的關鍵的技術和配套設施等,大幅提升中產田耕地地力,從而實現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