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長什么樣子?昆蟲一般有幾只腳?昆蟲為什么要遷飛?研究植物保護的科學家不斷拋出的問題,引起了小朋友的濃厚興趣。6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公眾科學開放日活動,讓公眾近距離了解幺蛾子和遷飛昆蟲的那些事。來自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和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的學生和家長參加了此次活動。
小同學認真聽課并做筆記
糧食作物害蟲創新工程團隊首席科學家王振營研究員為同學們作了《草地貪夜蛾是一種什么昆蟲》的講座,全面系統的介紹了草地貪夜娥的識別鑒定、入侵傳播途徑、發生危害特點和影響國家糧食生產的嚴重性。王振營研究員將草地貪夜蛾的形態特征生動地形容為“頭頂八萬,背馱四餅”,并讓同學們參與草地貪夜蛾識別活動,得到了熱烈響應。“特別能吃,特別能生,特別能飛,特別難防”,王振營說出草地貪夜蛾為害的四大特征,學生們都會心一笑。不少同學認真聽課并做筆記,甚至在活動贈發的記錄本手繪出草地貪夜娥的形態特征。
記錄本上手繪出草地貪夜娥的形態特征
“蜘蛛是昆蟲嗎?蜈蚣是昆蟲嗎?”張蕾副研究員作了《遷飛昆蟲那些事兒》的科普講座,她用生動的視頻、有趣的動畫、豐富的圖片、現場互動提問和有獎競答等將昆蟲遷飛的科學知識融到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提問之中。同時,她還介紹了我國主要遷飛昆蟲的遷飛特點和危害特性,讓小同學們了解到研究遷飛害蟲的必要性和意義。
在有獎競答環節獲得獎品的同學們非常開心。
王振營和張蕾還通過帶領同學們觀看昆蟲取食、羽化視頻以及和昆蟲近距離接觸觀察的方式,讓大家了解了粘蟲短暫而神奇的一生。
聽完生動有趣的科普報告之后,學生和家長們來到了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學們通過昆蟲體視鏡來近距離觀察識別不同蟲態的粘蟲。同學們一個個都認真聽講、動手操作顯微鏡、仔細觀察并積極舉手提問題。
爭先回答問題的同學們
據介紹,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始建于1988年,對國內外全面開放,依托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生物災害,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這個重點實驗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重點圍繞植物病蟲害基礎生物學、暴發成災機理以及防控基礎問題,開展前沿性、創造性和前瞻性研究,培養造就植物保護高層次人才,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服務,并在國際相關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占居重要地位。
在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學們通過昆蟲體視鏡來近距離觀察識別不同蟲態的粘蟲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桂榮研究員說,作為國家公益性的科研機構,在這里工作的科學家不僅要鉆研與探索高精尖的科學知識,還有義務將科普知識傳遞給大家。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青少年是人才的儲備力量,是社會進步的希望所在,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革命,青少年必須從小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學習科學知識,才能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潛力和能力。
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從繁忙的課業學習中走進了國家頂尖實驗室,體會科研的快樂,啟迪科學的素養,在內心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植保所副所長沈銀書表示,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針對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希望通過系列科普活動的開展,力爭建成服務于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