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作物,多年來,雜交水稻不斷創造的高產紀錄,成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然而,在生態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稻田的甲烷排放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介紹,“稻田是溫室氣體甲烷的最大排放源。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及國際論壇中,我國水稻生產的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在爭議中備受關注。”
不過,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的一項研究,證明了近50年來我國水稻品種改良與稻作技術創新在促進糧食增產的同時,也為碳減排作出了重大貢獻,糾正了世界對我國現代稻作高產高碳排放的錯誤認識。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上。
張衛建介紹,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的大樣本品種比較、田間定位監測、區域調研和歷史數據挖掘,綜合評價了近50年來我國品種更新、栽培創新和稻作制調整等對水稻產量和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研究發現,通過稻作北移、高產品種和控水增氧耕作等創新,在實現水稻單產提高130%情況下,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下降約70%,其中甲烷減排尤為顯著。該成果不僅在國際上給我國水稻產業正名,而且為全球高產低碳稻作創新指明了方向,可為世界作物生產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