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親手體驗“沙棘原汁DIY果汁口味調配”“動物奶油打發裱花”“奶派制作”;現場品鑒“營養腸”和烤鴨的芬芳,觀摩現代面條的標準化制作;雷達、無人機、飛行磨等植??蒲袃x器設備一一亮相;網紅寵物小雞小鴨小魚兒,套圈中了就可以領回家……
現場品嘗動物奶油。李晨攝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近日舉行的第六屆農科開放日上,科普集市、課程講解、美食品鑒、趣味游戲等好吃又好玩的活動異彩紛呈,甚至有點“卷”,向社會公眾普及了農業科學知識,展示了科研院所的前沿研究成果,推動了農業科學知識傳播與共享。
最受歡迎的“味覺盛宴”
“馬鈴薯還有種子???我第一次見!”在中國農科院馬連洼院區主會場,剛剛品嘗完雜交馬鈴薯優薯1號的參觀者對它的種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忍不住拿在手中仔細端詳,發出感嘆。
在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展區,這樣的場景時有發生。除雜交馬鈴薯外,基因組所還帶來了巴馬香豬、深愛番茄、水稻種子、小麥種子等10余件前沿科技成果、產品參展,并現場烤制巴馬香豬、優薯1號,為公眾提供免費品嘗,吸引了眾多公眾前來“打卡”、“試吃”,活動現場十分“火爆”。
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分會場,“橙”意滿滿的中譽1877胡蘿卜鮮榨汁贏來陣陣好評。一位女參觀者感慨道:“從來就沒有喝過這么好喝的胡蘿卜汁?!?a target="_blank">蔬菜所研究員莊飛云介紹,這是課題組歷經多年研發的“中國芯”水果型胡蘿卜,可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
現場品嘗胡蘿卜汁。中國農科院供圖
此外,該所自主研發的“減脂美容”富含丙醇二酸的中農脆玉3號黃瓜、清香美味可鹽可辣的中青15西蘭花等新品種也驚艷亮相。各種果蔬咀嚼片、速溶果蔬粉、蔬菜脆等健康產品受到一致好評。
中國農科院加工所分會場更是以“舌尖上的健康”為主題,吸引了來自500多個家庭近1000人參加。科研專家、工程匠師用通俗易通、聲情并茂的形式為大家講解膳食歷史發展、加工工藝、營養健康等科學知識,普及膳食“色、香、味、形”的科學依據,解讀相似標簽的不同身份,引導不同人群的精準營養,真正實現吃的美味、吃的健康。
小朋友們在歡聲笑語、大快朵頤的同時,還增進了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和了解。
“寓教于樂”的趣味實驗
在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普游戲區,參觀者們對“我愛祖國、五谷豐登、春暖燕來”等主題的種子畫手工制作活動興趣度極高,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將小小的種子變成了生動有趣的畫作。
用種子作畫。李晨攝
親手涂抹無菌培養皿,“看看小手臟不臟”;識別“五谷”稻、黍、稷、麥、菽、大麥、高粱等,親手種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農作物……小朋友們參與踴躍,收獲了禮品,得到了快樂,增長了知識。
看看蜂巢里面什么樣。李晨攝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分會場的展示實驗臺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神奇小黑盒”展示出高通量多光譜表型檢測儀的“魔力”,一轉一拍,植物信息全知道;“透視觀察”展示出深埋在土壤中的不同植物的根系,還能通過小小傳感器讓人了解作物根系生長的環境;來自無人機的“智慧之眼”能夠對棉花種質資源材料田間的株高等信息進行高通量測量;在暗箱內可以觀察到發光的植物幼苗和種子,了解熒光蛋白如何“點亮植物”;還有充滿科幻感的“AI預言家”,智能設計育種、蛋白質結構預測系統平臺展現出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讓育種智能化從夢想照進現實。
神奇小黑盒一轉一拍,植物信息全知道。中國農科院供圖
在蔬菜所,全國唯一的國家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小參觀者們認真學習了蔬菜種質資源的重要性、多樣性,并動手進行蔬菜種質標本瓶制作。在蔬菜采后加工展位,志愿者們指導小朋友開展微生物宏觀微觀觀察,傳授制作健康飲品的方法,并展示自發氣調保鮮技術,讓公眾了解食品加工和保鮮的原理。觀眾們還近距離接觸觀察馬鈴薯脫毒種苗、微型薯,學習如何正確給種薯切塊,開展淀粉寫密信科普趣味實驗。
與此同時,在基因組所深圳綜合試驗基地,一群中小學生正在科普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田間地頭,體驗一場獨具特色的科學之旅。
基因組所助理研究員袁泉指導學生進行小麥雜交實驗。中國農科院供圖
小麥田里,學生們仔細辨認著不同的小麥品種,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小麥雜交實驗,了解了小麥的育種過程和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番茄棚里,學生們品嘗了深愛番茄新品種,了解了番茄的馴化過程和生長習性;昆蟲館里,學生們得以近距離觀察昆蟲標本,與昆蟲模型進行互動,從昆蟲的身體結構、生長發育、棲息環境、與農業關系、與人類關系等各個方面全面了解了昆蟲世界,感知昆蟲魅力。
“啟發思考”的科普小課堂
“過去我知道中國地大物博,沒想到病蟲害也這么多,農民伯伯真的是不容易!”就讀于清華附小的一位小同學在聽完植保所聽完講座后說。
在科普宣講區,植保所副劉文文以“悄悄搬家的植物病毒”為題,從不同維度,揭示了植物病毒的傳播奧秘,講解了目前在我國比較科學有效的防控策略。副研究員范潔茹則聚焦“誰讓植物生病了”,讓小朋友們了解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的種類,以及傳播方式,還有相當專業的侵染特性。科學家們耐心細致地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盡可能地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和認知水平,采用知識問答與小朋友們互動,讓小朋友們輕松學到新知識。
觀察植物病害癥狀。李晨攝
在科普展覽區,參觀者通過觀看34張展板,聆聽12位講解員的解說,從植物病害種類、診斷法則、防治理念、病蟲害防治條例等多角度知道了許多新知識。
與黏蟲成蟲近距離接觸。李晨攝
而生物所的青年科學家們,以《小小探險家與AI的奇幻農業之旅》生動展現了AI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和智慧農業上的應用,讓大家不由得贊嘆人工智能的神奇;《智能育種的奇妙世界—人類設計生命的新起點》展示了科學家們利用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造出的更加適應環境變化、營養更豐富的農作物,也令人感嘆深入人們的生活的智能設計帶來的美好。精彩的講座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聆聽,沉浸式融入科研講座,對神奇神妙的生物世界和科技科幻的新型農業有了更深的了解。
遠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何佳春博士和申紅芳博士分別以《認識稻田中害蟲和益蟲》和《種子的力量》為題做科普講座;參觀者還在稻文化科普展廳里體驗了“一粒米的時空旅行”;在高科技種業有限公司參觀了稻米加工全過程,品嘗了優質米飯。
水稻新品種。中國農科院供圖
農科開放日活動全面展示了近年來的創新品種和科技成果,為公眾奉獻兼具科學知識傳播、社會教育、文化交流和科技創新的特色品牌科普盛會,進一步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精神的傳承,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粒農業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