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轉基因水稻能殺蟲而人吃了卻沒事?” “為什么轉基因水稻沒有做人體試驗?”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天舉行第十六次專題講座“農業轉基因技術和安全管理”,主講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研究員黃大昉在講座中回應了社會上關于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爭議。
轉基因抗蟲水稻評價過程長達11年之久
2009年,由華中農業大學研制的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獲得安全許可,但關于其安全性的討論從未停止。
“考慮到水稻的主糧地位,本著對廣大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農業部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尤為嚴格和謹慎。”黃大昉說,過去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爭議,并非簡單的科學問題和對生物安全問題認識上的分歧,也是經濟、政治、社會甚至宗教、文化等諸多復雜因素的綜合反映。
他詳細介紹了我國安全評價的過程和結論。
研發單位自1999年起就開始申報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安全評價,逐步開展了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對其食用安全性和環境安全性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評價,整個評價過程長達11年之久。
食用安全性評價主要包括營養學、毒理學和致敏性評價等內容。營養學評價包括宏量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構成分析)、微量營養成分(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檢測分析,以判斷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水稻在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毒理學評價則分別用殺蟲基因蛋白和轉基因水稻進行不同類別試驗,觀察其對實驗動物是否有不良影響,并根據試驗結果進行暴露量的評估(如殺蟲基因蛋白攝入量的安全系數)。致敏性評價則通過殺蟲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并開展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穩定性試驗以確定殺蟲蛋白是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評價其致敏的可能性。
他特別指出,為慎重起見,還增加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指南中沒有規定的檢測指標,如三代繁殖試驗用以分析對后代的影響。
環境安全性評價主要包括遺傳穩定性、生存競爭能力、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通過花粉擴散、基因飄移等試驗判斷其對野生稻資源是否有不良作用;通過對稻田其它害蟲、天敵、益蟲、經濟昆蟲的評價觀察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例如,考慮到我國是水稻起源中心之一,環境安全性評價中對野生稻保護格外重視。
針對水稻花粉擴散和基因飄移問題,復旦大學、中國農科院多家研究單位進行了長達10年的試驗,研究范圍涵蓋華東、華南、西南5個省市,對數百萬株水稻樣本逐一檢測,結果發現轉基因水稻“基因飄移”的規律同普通水稻一致;基因飄移概率與不同水稻種植空間的間隔距離相關,會隨著距離增加而迅速下降:近距離(小于1米)條件下,相鄰的非轉基因水稻品種中,只有不到1%的植株出現了轉基因水稻的基因片段;如果增加5—10米的間隔距離,轉基因飄移的概率就會降至十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后,作出了“水稻是基因飄移低風險作物”的判斷。
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科學、公正和無誤,除對申請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進行評價外,2004年到2008年,農業部又專門委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水稻所等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食用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檢測驗證。在長期、大量科學研究和實驗檢測的基礎上,最后證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與對照非轉基因水稻同樣安全,2009年,農業部依法批準發放了安全證書。
我國已基本建成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體系
黃大昉說,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上,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積累了豐富經驗,為轉基因育種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切實保障。
他詳細介紹了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三大特點:制度設計嚴格規范、評價體系科學健全、技術支撐保障有力。
談及制度設計,黃大昉說,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我國建立了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的許可審批和標識管理制度,實現了轉基因技術研發與應用的全過程管理。國務院批準建立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部牽頭,科技、衛生、環保等10個部門參加,負責研究、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政策和法規問題。
在評價體系方面,安全評審工作由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安委會委員由有關部委推薦,農業部聘任。安委會現有委員60名,涵蓋生物技術、食用安全、環境安全、微生物等領域專家,分別來自教育、中科院、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環保、質檢和農業等7個部門和機構。
在技術支撐方面,黃大昉說,我國在積極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同時注重安全評價和檢測技術研究。經多年建設,已有35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機構經過國家計量認證和農業部審查認可,研究制定了62項轉基因生物安全技術標準,開展了轉基因生物長期生態檢測,部分成果獲得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爭議屬正常,科普要跟上
在講座中,黃大昉回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
“為什么轉基因水稻能殺蟲而人吃了卻沒事?”黃大昉說,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中的殺蟲基因來自蘇云金桿菌(Bt),這種細菌用作生物農藥安全應用已達60多年,至今沒有任何不安全的記錄。Bt基因能產生一種專一性的殺蟲晶體蛋白,進入鱗翅目害蟲腸道堿性環境后即被激活,然后同害蟲腸壁細胞上的受體蛋白結合最后導致害蟲“腸穿孔”而死亡。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消化道中沒有這種特異性的受體蛋白,更何況Bt蛋白不耐熱,對蛋白酶十分敏感,在食物加工時失去活性或在消化過程中被迅速分解,因此對人的健康沒有任何影響。
“為什么轉基因水稻沒有做人體試驗?”黃大昉說,用與人類有相似生物學基礎的實驗動物替代人體試驗,按足夠的安全系數(通常是100倍以上)將評價結果外推到人類,是目前國際上所有監管機構對食品、藥品、化妝品、工業化學物質包括轉基因食品進行安全性評價的規范和慣例。實驗動物不同于一般飼養的動物,是經人工繁育,對其攜帶微生物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楚,專門用于科學研究、教學、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科學設計合理的毒理學實驗可嚴格控制試驗條件,大劑量給予受試物質,選取各組織或器官進行效果的觀察和判定,更容易發現該受試物的毒性特點或危害特征,能夠科學評價受試物的食用安全性。遵循國際食品法典和我國相關安全性評價指南,不進行人體試驗,可以回答轉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問題。
“全球轉基因作物規模化應用已逾14年,種植面積、作物種類、加工食物種類和食用人群逐年擴大,但由于實施了規范管理和科學評價,全世界每年上億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每年數億人食用轉基因食品,迄今尚未發現確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黃大昉說,應當肯定,農業轉基因作物總體上是安全的,它的風險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對于經過科學評估、依法審批證明是安全的轉基因作物應當積極地推進應用,讓它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為人類造福。當然,就像對待任何新興科學技術一樣,對轉基因技術也要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便及時預測、防范和控制潛在風險,使這一技術不斷發展完善。
他同時表示,世界科學發展歷史表明,任何新興技術的發展除了要不斷克服技術上的困難以外,也要面對各種質疑,在爭議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轉基因技術發展也概莫能外。
他表示,我國最近出現的對轉基因技術的一些爭議,主要因為現代科學知識更新和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相關科學知識普及未能及時跟上,許多公眾(包括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及管理者)對基因、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識了解不多,一些人擔心疑慮在所難免,也可以理解。
為了增進公眾對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的了解和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他建議,相關部門當前要配合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的實施和生物育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進,積極擴大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高度重視、大力協同,積極開展科學傳播工作,以創造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他認為,科技專家有責任、有義務解疑釋惑,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轉基因技術。
他還建議,繼續研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加大監管力度,以推動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