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所長葉志華、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副主任王鐵軍、中國經濟網產經部主任曹元水等在人民網座談食品安全,現將全文實錄附下。
• [主持人]:今天三位嘉賓將和我們的網友在線交流,探討食品安全如何保障這樣一個話題。談到食品安全,不知道老百姓是怎樣的一個切實感受,到底目前我們的食品安全狀況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食品生產應該從源頭上來如何確保食品安全保障呢?首先請葉所長和我們的網友談一談。
• [葉志華]:應該說食品安全近年來確實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焦點問題,討論都非常多。但是食品安全嚴格來講,還是要講究全程控制,從農田到餐桌,安全食品首先是種出來的、養出來的,不是靠我們檢測檢出來的,也不是靠管出來的。
• [葉志華]:對于食品來講,因為整個農業才是食品之源,我們如果說自己在家里頭,在你的餐桌上,無論是新鮮的水果、蔬菜,還是加工制作的美味佳肴,這些都是來源于農產品。所以,農業、農產品是食品之源。所以,要保證食品安全,我們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觀點,要從農田到餐桌,要從食品生產的源頭夯實食品安全的基礎。
• [主持人]:謝謝所長。王主任,您有什么看法和觀點?
• [王鐵軍]:其實對于食品安全,我是一個專家,同時我也是一個消費者。其實從現在的形勢來看,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的總體形勢是一個向好的形勢,但是,可能廣大的受眾或者消費者會有一個感受,為什么新聞媒體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多了,是不是我們周邊確確實實存在那么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新聞媒體的報道有些是一個公正的報道,是一個確確實實的,就是深入到掌握線索的報道,但是也有一些媒體是夸大其詞和無事實依據的報道。所以作為消費者要理性看待。主要的是要學會碰到食品安全如何正確處理,這樣對于食品安全來說,遇到食品安全事件來說,才能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保證。其實相對于過去而言,生活在這個時代,我覺得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幸運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我們現在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我們有一個消費的自由,我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幸福的。
• [曹元水]:我非常同意剛剛葉教授和王主任說的觀點。實際上現在總體上中國食品安全是向好的,但是也就像剛才說的,食品安全是種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之所以現在媒體上充斥著很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報道,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就是新聞來源,就是信息源的來源不準確。對于食品安全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知識領域,如果簡單地采納不具備信息發布資格的部門和個人發布的信息,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
• [主持人]:其實我剛才注意到,王主任提到新聞媒體的責任,您剛才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新聞媒體的公正性,還有新聞媒體報道的有些偏差。我想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聞媒體在食品安全中作的報道呢?葉所長能不能談一下。
• [葉志華]:這個我是反復談過的,新聞媒體對于食品安全負有很重要的責任。首先,在宣傳有關食品安全的科技知識、食品安全消費的知識,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這方面都負有責任的。實際上這些年來,我們的媒體,包括大眾媒體、網絡媒體,也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對于提高我們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普及一些科技知識,讓我們的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提高他們的技能,改善食品安全生產的安全措施,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這一塊還是要充分肯定的,我們媒體是有功的。
• [葉志華]:第二點我要談一下,這幾年來,有些媒體報道出來的,有些真的是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有些是客觀事件、客觀事實,有些報道的并不一定是客觀事實,甚至有的有炒作、放大事件,包括比如曾經的圣元奶粉、紙餡包子、皮革奶等等,最后核查的結果都是查無實據,有些夸大其詞。還有曾經造成很大影響的海南香蕉,那整個就是一個謠言,造成了重大影響,也對產地、產業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所以這個方面我們要加強管理,今后也要杜絕這樣事件的發生。所以從媒體來講,要多做一些宣傳普及科技知識,宣傳普及誠實經營、守法經營的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同時當然也揭露曝光違法亂紀、摻雜使假,釀成食品安全的事故,這個也要做。所以,我是這么來看我們的媒體。
• [主持人]:為什么在這其中會有這么多不實信息報道出來呢?
• [葉志華]:從我的角度,我覺得有兩方面:一個是關于食品安全的問題,有些科技知識,我們普及的還不夠,包括我們有些從業人員,我們專業人員,有些理解和認識也不到位。但是媒體,我們也不能強求媒體每一位從業者都是食品安全專家也不可能,有時候見到一些現象,或者聽到一些說法,就把它報道出來,當然,對食品安全事件的關心,但是這當中就有偏差,有誤差。現在媒體傳播得比較快,有些報道出來之后,通過不斷地傳播、不斷地轉播,結果本來有些是事實都會失真,有些不是事實都會失真,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甚至引起公眾的心理恐慌。這種有可能是一個原因吧。
• [主持人]: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消費者,自己也是應該有辨別意識的,普及一下科學知識,自己來分析一下這個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 [主持人]:其實看過我們央視播出的節目,大家都知道節目里面提到了一個群眾舉報的案例。對于群眾舉報來源,有專家認為該如何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呢?
• [王鐵軍]:確確實實,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對于群眾舉報包括社會監督,對于查處食品安全事件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于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監管工作在明處,但是很多違法犯罪行為在暗處,這樣監管可能就沒有辦法到達。
• [王鐵軍]:因此,我們為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做:第一,舉報有門。就是讓老百姓知道,我該到什么部門去舉報,我該通過什么手段去舉報,政府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舉報電話。第二,舉報有問。所謂有問是分兩個:就是舉報的線索來了,哪個部門的責任就應該哪個部門去查處,查實了,哪個部門確確實實存在問題要問責。然后企業存在違規生產、違法犯罪行為查實了要問責。第三,舉報有獎。一個是要有獎勵,另外一個,現在很多行業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是業內人員曝光出來的,所以,對于舉報人員,還要保證其人身安全,要為其舉報行為保密。通過這三點,舉報有門、舉報有問、舉報有獎,鼓勵群眾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
• [曹元水]:我認為食品安全有獎舉報,不僅是群眾,我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也應該做到這部分工作。其實我們認為,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責任、企業的責任,同時也是媒體的責任,人人都需要食品安全,人人都需要維護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離不開普通群眾、媒體和行業協會的共同參與。我們在食安辦的指導下做了一個食品安全輿情研究所,我們每天都會定時向食安辦及各食品主管各個部委報送食品輿情材料,其中在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時候,我們會每天多批次地報送,第一時間把我們媒體知道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報到我們的主管單位,讓他們第一時間有一個反饋、反應。
• [葉志華]:我們這種所謂建立舉報制度、群眾監督制度,主要是針對那些違法犯罪的,人為故意添加的,比如瘦肉精,添加瘦肉精造成了群發性的、群體性的諸多事件,在養殖環境過程當中,或者在運輸環境過程當中,添加瘦肉精,實際上就是一種投毒行為。所以,這種事件是應該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應該組織群眾來加強舉報、加強監督。
• [葉志華]:正規的渠道還是我們政府的監管體系來加強對整個食品從生產到經營、到消費的全過程的監管。
• [主持人]:葉所長說得非常好。在第一點中您談到了,也正好切合到了咱們第一個問題談到食品生產要從源頭開始保障食品生產的安全,是這樣嗎?
• [葉志華]:應該是這樣。我前面講到,我們安全的食品是靠種出來的、養出來的,種出來的農作物產品,養出來的就是肉禽蛋奶。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在生產過程當中,作為農民也好,作為我們整個國家也好,需要有一定的產量,現在我們全國有13.5億人,我們現在糧食整個生產能力達到了5.7億噸,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按照我們現在的人口,我們的平衡點,我們需要5億噸,去年我們產了5.7億噸,應該說我們有了10%左右的剩余,在我們手里有糧,心里就不慌。要獲得這么高的產量,所以有些基本的生產資料我們必須用。在這里我要強調,特別是農用化學品,我們必須用,比如化肥、農藥、獸藥、生長調節劑、生長添加劑,這些農用化學品我們必須用。如果這些我們都不用,我們完全生產有機食品,我們整個糧食的產量,可能要減少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就意味著我們三分之一的人口要餓肚皮,所以,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在這個過程當中,農用化學品必須用,但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是如何在保證科學合理地使用這些農用化學品,在我們獲得高產優質的農產品的同時,我們這些農用化學品,在可食農部分,在我們的食品當中殘留不超標,所以這當中就有一個問題,就是生產源頭控制的問題。這個問題首先是我們的產地,要進行治理。就是我們面源污染要進行治理,因為我們現在農業生產的環境受到各方面的污染比較多,工業化的、城鎮化的,這些都帶來了一些對農業、農田等農業生產環境帶來污染,特別是產地環境,要進行控制,進行治理。
• [葉志華]:另外最關鍵的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比如農作物生長過程當中,有病、有蟲、有雜草、有鼠害,我們所講的農業生物災害,這些生物災害,我們就需要用各種防治手段對它進行控制。當然,化學防治是一個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們通過使用這些化學農藥,我們來控制病蟲超出危害的同時,要保證最終它的殘留不超標。這當中就涉及到科學用藥的問題、合理用藥的問題,包括用藥的休、停的問題,這是針對農作物。
• [葉志華]:針對我們的畜禽,也是有同樣的問題,動物也會生病,生病就需要對它進行治療。這當中就有一個獸藥的問題,還有一個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我們用生長調節劑,飼料當中有飼料添加劑,為了提高飼料的轉化率,提高生產的效率。這些在生產當中,不僅中國,全球都一樣,普遍使用的。但是,這些農用化學品的使用,也要遵循科學規范的使用原則,也要確定合理的用量、合理的用藥時間,用藥之后一定有合理的休藥期、停藥期,動物屠宰之前一定要有把關和檢測。這些在最終我們消費的肉、蛋、奶,包括蜜,這些產品當中,它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都在安全的范圍之內,所以這是我們要合理這些要控制的,這是一個很關鍵的。
• [葉志華]: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農產品也好,我們的畜禽產品也好,在農產品收獲當中,畜禽產品屠宰以后,都要有一個安全的儲存、運輸過程,有些安全措施,國外現在發展比較多的,我們這幾年發展很快的冷鏈措施,通過這些來保證我們這些產品在收獲以后,動物屠宰以后,在取用過程當中,不至于受到污染,不至于產生安全隱患。所以我們做源頭控制,從產地,到生產過程,到儲存運輸都要有一套措施。這些年我們在這方面,我們國家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成效是相當不錯的。
• [葉志華]:我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將近20年了,還沒有一例是因為農藥殘留水果蔬菜造成人中毒的,還沒有聽到這樣的事情,沒有報道這樣的事情。我們整體我們國家的食品消費是有安全保障的。
• [主持人]:謝謝所長。葉所長非常詳細地跟我們談了一下食品生產的源頭,來談食品安全的保障。同時也非常詳細地從措施方面,如何保障這個方面談了幾點措施。其實看到我們節目,我們都知道,在今年8月13號,衛生部通報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相關情況,指出在“十二五”末期,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將基本建立。想問一下王主任,您如何看待這份規劃的頒布?談談您的看法?
• [王鐵軍]:確實是這樣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的頒布將會有力地推進我們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為我們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一個工作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指導綱領性意見。事實上,在2012年6月份,我們國家還出臺了一個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這樣一個國家級的規劃,它包括了十項指標、十項體系,以及九項重點的任務。
• [王鐵軍]:十項體系包括了比如法律標準體系的建設、監測評估體系的建設、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以及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應急管理體系、教育培訓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等十個體系的建設。這十個體系建設,又對應著一些單部門難以解決的或者需要綜合協調來解決的,又制定了九項重點任務,是包括了標準的能力建設,包括應急能力建設,以及監管隊伍的能力建設,以及監測評估等等一系列的能力建設。我想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頒布,以及下一步的配套實施,在“十二五”末,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 [主持人]:您怎樣看待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的建立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 [王鐵軍]:這個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協調。因為這里面的食品安全標準,我可以以衛生部牽頭,以一個部門牽頭來做,各個相關部門來配合。但是,有一些,比如說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建設,這些需要各個監管部門通力合作,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協調下,在食安辦的執行下,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還是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
• [主持人]:葉所長,您怎樣看待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的建立所產生的作用或者是影響?
• [葉志華]:“十二五”整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規劃是一個很重要的文件,也是我們今后來推進食品安全標準化的一個基本的藍圖。應該說,在起草規劃的過程當中,已經吸收了方方面面的意見,也有科技界的,也有管理部門的,也有企業界的,方方面面的意見都吸收進來。下一步關鍵是如何實施這個規劃、落實這個規劃。不僅政府要落實這個規劃,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企業,企業是食品生產經營的第一責任人,他們如何在生產過程中實施這些標準,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按照標準組織他們的產品上市,所以,這個要實行按標生產、按標銷售,老百姓才能獲得安全的、優質的食品。所以,今后要做的事情,關鍵是要落實好這個規劃。
•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規劃的建立是有一些企業參與其中制定的,企業和企業之間肯定有各自的利益在那,是否存在著利益輸送的風險在規劃當中體現呢?
• [葉志華]:倒不一定這么說。因為規劃是一個總體的盤子,具體的是要一個一個具體的標準。在標準的制定過程當中,當然首先有專業部門、科技界的,但是更多的是有生產經營單位來參與。所以,企業的意見在標準的制定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標準就應該是一些先進的科技成果與成熟的生產技術相結合,然后,通過多方,包括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尤其是企業,作為生產者,他們的多方利益的協調一致,所制定出來的一個限量或者一個參數。這個過程當中,不是某一個企業有這個利益輸送,它是企業家整體利益的體現,然后形成一個共同的規則,所有的企業都得遵循。應該是這樣的。
• [主持人]:規劃的建立應該里面會解決一些,比如我們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規劃里面應該有一個政策的體現。想問一下王主任,您認為咱們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中都有哪些難題呢?
• [王鐵軍]:現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特別是突出體現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體現的一些挑戰可能更合適一些。目前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具體的數字,我們國家現在有食品安全監管人員10.7萬人,他面對的監管對象,不包括農戶,不包括小作坊,不包括小攤販,平均每個人監管的對象是100多戶的生產經營單位,如果再考慮到他的監管半徑和監管的周期,就意味著一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一年受監管的頻次也就是一到兩次。所以目前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最大的一個挑戰,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個監管一線和基層監管力量的薄弱。這個薄弱,一方面體現在人數、人員的缺乏,一方面是體現在專業的食品安全監管手段的缺乏,一方面是監管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缺乏。主要是這三方面。
• [王鐵軍]:剛才我也提了,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專門針對目前的挑戰,重點要求做好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的標準化建設,這也是“十二五”期間重點做的一件事。如果把基層的監管能力水平提升上去,我覺得對于我們國家食品安全保障的水平也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 [主持人]:葉所長,您從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或者是保障食品生產源頭的角度來談談,您覺得有哪些難題所在?
• [葉志華]:應該說現在我們面臨的難題還是比較多。剛才我們談到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十二五”規劃。剛才王主任又談到了監管體系的“十二五”規劃,這是兩個不同的規劃。后面王主任談的這幾條都是涉及到監管的。但是監管方面,我認為現在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一個就是有關的體制機制制度的建立,比如,我們要建立追訴制度,要建立召回下架這方面的制度,這方面的制度有很多技術的支撐,什么樣的技術呢?就是索源追蹤的技術,沒有這樣的技術,你要召回、你要下架難度很大,完全靠行政手段,有時候并不一定能夠追到源頭,并不一定能把問題食品下下來。舉一個例子,體制機制的完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葉志華]:第二個我剛才講到了源頭治理。源頭治理這當中有很多事要做。一個是剛才談到了產地凈化,就是我的糧田、我的耕地、我的養殖的場站,這些除了防治污染還要治理污染,這當中首先要治理源頭,另外前面講到了化學品的合理使用,還有這當中整個農業標準化的實施,還有農民的教育,還有我們國家2.5億的農戶,大概7億到8億的農民,農民的教育這方面,包括他們生產技能的提升,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難的。
• [葉志華]:第三,管住流通領域。現在很多問題出在流通領域,有些摻雜使假,比如現在說的假蜂蜜等等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多是在流通領域出現的,如何管住流通領域,現在還是任重而道遠。
• [葉志華]:從管理的角度,我們國家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在這里我介紹一下農業部的情況。農業部過去比如在基層,主要農技推廣站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現在為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夯實食品安全的基礎,從農業部到各省到地區到市縣到鄉鎮,現在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到了鄉鎮,現在有農技推廣站,有動物防疫站,現在多了一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現在三站聯動,三個站互動,一方面推廣先進的標準、先進的技術,同時,幫助農民控制病蟲危害,控制疫病的發生,同時對農民的產品,進入市場的產品進行檢測,然后實行產品的準出制度,開具生產檔案、臺帳等等這些來提供作為基礎,所以這些能力建設,當然還有很多事要做,其他部門也都在做。農業部,現在有些省市完成得比較好,有些省市還在做的過程當中。這當中涉及到執法隊伍的建設,還有安全索源體系,還有檢驗檢測體系這些方面能力建設。這是能力建設方面。
• [葉志華]:還有一個就是剛才大家談到的,要嚴懲違法犯罪。我前面講到了瘦肉精就是典型的投毒必須嚴懲。三聚氰胺造成那么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對于這樣的犯罪行為就得予以嚴懲。
• [葉志華]:還有一個可能涉及到我們今天所談的話題。作為我們媒體,作為社會公眾,我們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輿論氛圍,有些事我們要尊重科學、尊重專家,能夠尊重事實,客觀公正地來報道這些事件,來處理這些事件。我還是呼吁,作為我們媒體還是要加大有關科技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加強對誠信經營、合法經營,還有一些名牌產品的宣傳力度。在這方面,一方面提高我們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也幫助公眾提高辨假識假方面的能力,防范風險的能力。從媒體來講,這方面我希望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 [葉志華]:還有剛才從社會監督的角度,剛才我們談到了,關于舉報制度,還是要積極鼓勵舉報。落實對舉報人的獎勵和保護制度。這些都是我們實施這個規劃所要做的一些基礎工作,也是我們來解決一些基本難題、一些困難的一些對策。
• [主持人]:前面一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談國內的食品安全的狀況。現在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國外。因為我們想聽幾位嘉賓來談一談國外近幾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情況,它與國內食品安全究竟有怎樣的不同或者是說我們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鑒到國外的一些方面。首先請王主任談一下。
• [王鐵軍]:其實食品安全問題,不但是中國面臨這么一個巨大挑戰,國外的食品安全問題其實也是層出不窮的。其實國外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有一個歷史發展的。以美國為例,在二三十年代,它的重點問題是摻雜使假的問題,隨著它的社會進步和對管理體系的完善,目前它的問題是突出表現在還是微生物,比如前幾年的毒菠菜的問題,它是大腸桿菌出現,金普菌這類的的問題。但是國外對于發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以后和中國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社會的反應是不太一樣的。
• [王鐵軍]:國外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以后,首先它是會追究責任的主體是誰,然后是看對于消費者帶來的傷害有哪些,如果是企業為主體帶來的食品安全事故,那么,消費者是有權對于這個企業要求賠償,這一點我覺得是中國一個很好的借鑒。
• [主持人]:消費者自己有主動權向企業要求賠償這樣一個制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 [葉志華]:剛才王主任講得非常對,食品安全事件,應該說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他們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早年的時候,他們也是摻雜使假,也是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也比較多。隨著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他們管理的改善,這些年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問題。美國從2006年以來,出血性的大腸桿菌桿是受污染菠菜造成的病例是非常多,甚至造成一年幾十人的死亡事件。近兩年來,去年和今年,美國連續發生了沙門氏桿菌,感染甜瓜的事件,甜瓜事件又造成了群發性的食源性疾病的問題。去年歐洲,德國、瑞典幾個國家,發生了豆芽菜感染大腸桿菌,造成幾個國家,一共49個人死亡,幾百人救援治療的中毒事件,這些主要是病源微生物造成的。對于這些事件出來以后,國外媒體當然及時報道這些事件,但是國外媒體報道之后,他們主要的興奮點是提醒社會公眾如何避免進一步來造成新的危害。這是報道事實的真相。另外,國外加強了質量安全的風險評估,他們風險評估的部門會及時對整個污染所造成的源頭進行澄清,污染的過程進行調查,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然后,來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 [葉志華]:一個企業,企業一旦產品出現這樣的事件之后,會馬上組織召回、下架。按照剛才王主任講的,企業會主動進行賠償,消費者受了損失也會申請賠償。所以,這方面,就是處理事件比較平和,不像我們國內,給大家造成社會心理的恐慌。
• [葉志華]:還有一個我在這里特別講一下,針對國外這種情況,我們國內將來也要防范類似事件的發生。為什么國外微生物的病源物造成的損害性事件這么多的,因為國外是生吃,吃生菜比較多,比如他們吃漢堡、三明治是生吃,我們國內這方面的事情比較少,因為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煮熟了、燉爛了,這就自然有一個消毒殺菌的作用。但是現在在城市,洋快餐越來越多,方便食品越來越多,這些年現在消費的新鮮的水果、蔬菜,比如三明治等等這些越來越多,這當中,國外現在出現的問題也可能是將來我們的問題。這些方面的問題我們要提前預防。
• [主持人]:剛剛葉所長提到,我們國內的人對食品安全出現問題的時候可能會有些恐慌,在國外出現問題,恐慌程度沒有我們國內人這么嚴重。我想問一下,如何看待食品安全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家的反應?國內和國外的區別和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差距在這?
• [葉志華]:這當中可能有些還是基本的科技、消費、基礎知識這方面的差別。因為從總體來進,我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或者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我們國家最多也就是20年的事情,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國家1992年才全部取消糧票,先是從江浙一帶,最后到北京,1992年全面取消糧票。在取消糧票之前,我們整個農產品和食品的供應是不足的,是供不應求的,所以,那個時候大家只求溫飽,沒有多少人關注安全問題、營養問題,沒有關注這些問題。所以這些年,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我們科技的進步,我們國家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增加,農業連續取得增產,包括最近連續八年增產,我們從2002年、2003年的4.3億噸,增加到2011年的5.7億噸。我們市場供應非常充足,大家在市場上有了充分的選擇余地,這當中就要好中選好、優中選優。
• [葉志華]:還有一個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連續30年平均的GDP增長接近9%,實際上今年有些問題會降低一點,平均是9%以上。我們居民的收入,無論城鄉,都是持續增長的。所以,大家口袋里有錢了,經濟實力強了,購買力強了,一方面市場很充足,一方面我們不但增加了購買力,當然我們要在市場上選優質的、安全的、營養的,這當然自然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對于這些出現一些問題,大家感到比較震驚,或者是不能容忍,或者有些事件過去沒有經歷過,現在同樣遇到,所以就感到這個比較恐慌。
• [葉志華]:我想隨著這方面國家加強監管,我們科技界、媒體、社會公眾也不斷地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尤其是我們的食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不斷地改善他們的生產經營,不斷提高他們質量安全的保障體系,這樣生產出更多優質安全的好的食品,所以這方面的問題會逐漸地也會得到解決,我們的安全意識和飲食水平也會得到提高,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沉著應對,不至于造成那么大的恐慌。所以,這方面,我想會逐漸向好。
• [主持人]:謝謝所長。葉所長從很全面的角度給網友解答了一下為什么國內和國外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遇到恐慌程度是不一樣的。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訪談馬上就要結束了,感謝曹主任和王主任做客我們的演播室。今天三位嘉賓非常全面地給我們從食品安全生產的源頭到生產的過程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等等方面,來給我們網友做了一個詮釋,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這樣一個話題。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訪談就要結束了,再次感謝各位網友的參與,感謝三位嘉賓的到來,下期節目再見!
分享到
[人民網]葉志華等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發布時間:2012-08-24
|來源: 《人民網》2012年8月21日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