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自2008年成立以來,各體系都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扶持和助推作用。
黃淮海地區是夏大豆的主產區,過去在麥收后農民習慣將麥秸一燒了之,造成空氣污染不說還帶來火災隱患。后來當地政府對秸稈實行禁燒限制,秸稈散亂在地頭,等開始種植大豆時,由于沒有合適的播種機,種植大豆在采用麥茬機播時易堵塞排種孔,造成播種困難,農機手不得不停下來進行人工清理田間麥秸,這樣做費時又費力。有的地方則采用機械滅茬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又易造成播期退后,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土壤還容易跑墑,不利于大豆出苗。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賦告訴記者: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缺苗斷壟問題十分嚴重,進一步制約了大豆產量的提高。自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以來,體系成員了解到該地區大豆在麥收后播種,麥收的秸稈拋撒田間,麥茬高度為35~40厘米,秸稈覆蓋量達每平方米0.4~0.5公斤。最后,專家一致認為把精播保苗作為黃淮海地區夏大豆區技術研發重點,決定聯合攻關,由產業技術體系的設施與設備功能研究室牽頭,相關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參加,研制麥茬大豆免耕播種技術,充分解決麥茬大豆機械化精量播種難題。
大豆產業技術體系作為國家建立的公益性平臺,能給大規模生產提供技術支持,體系功能的發揮需要制度來保證。韓天賦告訴記者說,他們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推出幾項舉措:一是崗位專家與綜合試驗站對接,解決綜合試驗站的技術來源和崗位專家聯系生產實際的問題;二是推動綜合試驗站間的互助合作關系,使不同試驗站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三是密切綜合試驗站與科技示范縣的聯系,理順研究成果轉化的渠道;四是發揮區域專家組作用,通過多學科協作解決區域性產業發展關鍵問題。
針對大豆產業發展,韓天賦說:從體系啟動那天起,他們組織技術需求調研,從大豆產業的行政部門到技術推廣部門,再到農戶,截至2010年,完成大豆產區約3000戶的技術調研,其中70%是農戶和基層的技術指導員,從他們那里獲得了全方位的技術需求信息,并針對需求開展多學科攻關,從科研轉向生產中解決問題。他們把實驗室放在綜合試驗站,搞品種篩選、病蟲害防治,展示、示范、集成一并進行,崗位專家與試驗站研發條件在生產條件下做。另外研發過程與生產實踐結合,技術成果很快就能看得到,這就是零距離,解決了科研與生產之間的門坎問題。
雜糧產業的發展也受益于產業技術體系。大麥產業雖屬小產業,自從有了產業體系,對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家大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京告訴記者,大麥產業雖然生產規模不大,但在某個地區來講卻意義重大,它關系到當地的糧食安全和維護民族團結穩定的問題,因此要穩定長期發展大麥產業。而且,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只能種大麥(青稞),其他作物無法生長。對居住在這地區的人來說,要解決吃飯問題,還要考慮增加收入問題以及致富問題,這些都需要技術服務來解決。
大麥從營養學方面講對人體需要的成分較多,其用途也廣,有發展需求。張京說,由于歷史原因,大麥的種植面積逐步在縮小。現如今,全國大麥面積維持在2600萬畝左右。由于產業化程度低,成本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生產質量不穩定,青稞生產良種化率低,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大麥產業的發展。過去,由于沒有產業技術體系,這些問題長期無法解決,與其他作物相比也沒有競爭能力,造成小作物從基礎設施包括設備到試驗條件都很難,造成地方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流失。有了體系這個平臺,有了經費支持,生產中有問題可以連續做下去,不會考慮由于經費不夠老換題目,體系挽救了這個產業,讓這個產業可持續發展。
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須珍也表示,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的支持下,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可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比如,由于產業品種混雜、退化嚴重造成產量低而不穩的問題;由于栽培管理粗放種植技術落后以及加工工藝落后產業化水平低等等問題。他們依靠體系的力量開展優良品種提純復壯及高產、優質、多抗、專用型新品種選育,高產高效栽培及病蟲害防控技術以及產后加工技術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效。
他們篩選出中綠5號、冀紅352、蕓豆5號、草原276等綜合性狀優良適宜在不同生態區種植的綠豆、小豆、蕓豆、豌豆優良品種22個,培育出適宜在不同生態條件和耕作制度下種植的早熟、高產、優質、多抗、專用的中綠6號、中紅4號、龍蕓豆23-388、云豆825、隴碗1號等高產、優質食用豆新品種21個;研究集成棉田綠豆套種、蕓豆高臺大壟、旱地綠豆地膜覆蓋、蠶豆弧埂超密等高產高效栽培和節本增效綜合技術12套;經在呼和浩特、張家口、南通、成都等20個綜合試驗站區域內示范推廣近1000萬畝,直接經濟效益達2.7億元,創造社會效益20億元。(本報記者 李亞玲)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