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與算法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用來識別經濟是投入型增長還是效率型增長,分析體制(體制機制因素)、效率(各要素配置效率和規模效應)以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全要素生產率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提出,他對美國1909年至1949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特性的總量生產函數和增長方程,研究發現美國人均產出增長率中只有八分之一來自人均資本的貢獻,其余部分索洛則定義為“索羅技術進步殘差”即全要素增長率。索洛也因此獲得了196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開創了定量分析技術進步作用的先河。索洛的研究發現使工業國家意識到技術進步是促使經濟發展的“突擊隊”,政府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大學和科學研究事業。目前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中使用的生產函數形式主要有CD函數、CES函數、VES函數和Translog函數。測算思路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率減去各個投入要素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彈性)和投入要素增長率,得出的差則為全要素生產率。
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農業全要素增長率的區別與聯系
自2002年以來,農業部每年都向大眾公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使用Translog函數測算。農業總產值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農業資本投入、勞動力和土地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86年數據作為基期,并根據各省產值指數計算出實際產值,再由名義產值和實際產值計算出各省份的價格指數,最后用價格指數折算出各省份實際資本投入。相應的,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從事美國以及全球分國別農業全要素增長率測算,測算思路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相同。由于其測算范圍廣,選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利用Paasche指數計算農業總產出,使用Geary-Khamis方法測算價格,使用購買力平價平減各國貨幣購買力差異。因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農業全要素增長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處理數據的方法不同,最終測算結果也會略有差異。
三、全球主要國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情況
全要素生產率就是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也可以理解為在各種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國家貧富差別和產業競爭力主要緣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差別。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停滯不前。根據美國農業部測算結果,高收入國家農業產出增長速度明顯低于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增長水平,只有這些國家的15%-20%;而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則出現中高收入、高收入國家明顯高于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增長水平,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增速是中高收入、高收入國家的60%-70%。
四、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空間有多大
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從1987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率為1.9%,2015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預計為55.83%。美國的測算結果也得到了一致結論:文萊、沙特、哥斯達黎加、馬來西亞、馬耳他、以色列、韓國、西班牙、巴西、中國、約旦、伊朗、丹麥等國家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近年處于快速增長階段。1961年至2012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率為2.2%,美國同期增長率為1.5%。從我國農業各投入要素彈性變化來看,資本的產出彈性較大且逐步上升,我國農業發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逐步提升,農業發展逐步向資本密集型轉移;土地的產出彈性也相對較大,但呈下降趨勢;而勞動力的產出彈性值較小并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表明我國農業產值的變化對勞動力投入較不敏感。目前,美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已達到80%以上,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五、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問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意味著農業產出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本、勞動、土地的投入,到主要依靠提高技術進步、要素配置效率、體制機制的轉變,在經濟新常態下將是一個艱難的轉變。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來看,并不是單純地提高產量的問題,而是提高產值,避免“豐產不豐收”的情況出現。既要從生產入手,著力解決資源錯配的問題,以化解產出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的矛盾。同時要注重圍繞需求進行生產,以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銜接。要實現以上目標,關鍵是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農業保險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體制機制入手開展改革。在發展方式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經營過程中,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在發展目標上,注重提升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確保供給保障能力建設。
(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支持課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