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守住糧食安全防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導致一些國家紛紛限制糧食出口,也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2019年達6.6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創紀錄的“十六連豐”。糧食生產持續向好向優,其中農業科技功不可沒,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9.2%。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研究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識別檢測技術。在這一領域,為了守住糧食質量的防線,幾十年來,我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障體系,包括頂層的法律法規、標準的制定,認證追溯體系的形成,以及檢驗檢測技術不斷精進等多個方面。
從監管法規看,2006年,我國頒布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015年頒布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工作也于近年持續推進,配套的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也已發布實施。可以說,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進入了一個依法監管的新階段;從安全標準看,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以及企業標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層次分明,互為補充;從監管環節來看,經過幾次的機構改革,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分段監管,無縫銜接。
2020年,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議題。其中,農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農業科技方面,我有這樣的期待和建議: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搶占科技制高點,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對農業科技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方式,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整個鏈條的關鍵技術創新攻關,包括優良抗病動植物品種選育、綠色投入品創制技術、精準施藥技術等,這些是接下來繼續實施減肥減藥減抗、提高農業投入品生物利用率的重要基礎。此外,農業面源污染修復和防治也是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條件,智能化的精準快速監控技術也應是重點。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