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記者侯艷)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馬鈴薯,我們習慣叫它土豆。如果說過去很難說清它到底是糧食還是蔬菜,那么從現在起,它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別拿土豆不當干糧了。因為本月,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歷時2年研制出的馬鈴薯主食產品——30%馬鈴薯全粉饅頭在北京超市上市了。
其實2013年,農業部就提出了馬鈴薯主食化戰略,中國農科院加工研究所分兩個課題組分別研發以饅頭、面包等為主的馬鈴薯發酵產品和以面條、米粉等為主的非發酵產品。如今,經過數十次試驗、做壞了12000多個饅頭樣品后,馬鈴薯饅頭率先上市,走上百姓的餐桌,價格大約是普通小麥饅頭的2倍。馬鈴薯饅頭的口感究竟如何?它真的能理直氣壯的扮演好主食的角色嗎?
日前,馬鈴薯饅頭在北京的少數超市開始售賣,雖然產品上市時間不長,但還是吸引了一些嘗鮮的消費者:
消費者:正常饅頭顏色是白色的,馬鈴薯饅頭顏色有點偏黃,正常的饅頭口感偏軟,馬鈴薯饅頭口感有點干。形狀和正常饅頭差不多,我覺得價格有點高,如果作為日常生活的話,我不會經常買。
目前,北京在售的馬鈴薯饅頭價格約為普通小麥饅頭的兩倍,研發團隊負責人——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薯類加工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木泰華解釋說,這主要和馬鈴薯熟粉的成本有關,而且,其營養價值比普通饅頭也高出不少。
木泰華:因為馬鈴薯全粉貴一點,所以,馬鈴薯饅頭整體價格就高。但是其實,像我們市場也有很多其它的饅頭,其實價格也是比小麥粉高,但是,消費者從營養角度,從健康角度去選擇,這種高好像還不是很大的問題。在研發現有馬鈴薯全粉饅頭基礎上,我們現在還要考慮研發一些新型低價位的馬鈴薯的主食專用粉,如果這些粉一旦研制出來,它比小麥粉的價格高不出多少,這樣對于主食化的驅動更快、更大。
記者:那馬鈴薯饅頭和普通小麥饅頭相比,它倆價值最大區別在哪兒?
木泰華:最大區別是馬鈴薯富含膳食纖維,它的蛋白組成比較合理,還有一個它維生素B1、B2、B3都富含,而且它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高。因為小麥粉維生素C含量是相對比較低的。如果兩種粉組合起來,能夠達到一種營養互補的作用,這樣營養價值應該是比較好的。
聽到這兒,有人納悶了,馬鈴薯這么有營養,直接吃不就得了,干嗎還要這么費勁地做成饅頭?
據介紹,我國每年新增糧食需求100億斤以上,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主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屬于“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且提高產量的空間很大。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好。馬鈴薯理論畝產可以達到8噸多,而目前我國只有1噸多一點。
目前,馬鈴薯主食化是農業部提出的戰略規劃,什么是馬鈴薯主食化?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解釋:馬鈴薯主糧化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
以木泰華為首的研發團隊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馬鈴薯與饅頭、面包的結合上。
現在上市的馬鈴薯饅頭配比為30%馬鈴薯全粉,其余為小麥粉。木泰華說這是目前綜合研發成果、企業和消費者需求的最佳配比,但未來會有更高配比的馬鈴薯饅頭推向市場。
木泰華:30%主要考慮一個是能力,還有一個價格問題,還有一個營養結構,整體綜合起來,30%是比較好的一個配方,如果接著加也可以,比如我們現在實驗室水平的一個研發成果,能夠加到80%,甚至90%。甚至我們可以不用小麥粉,做成無小麥那種饅頭,也是可以實現的,看下一步怎么去把專用薯粉原料的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生產以后,就應該可以讓廣大消費者就能吃到比較高配比的馬鈴薯饅頭。
馬鈴薯饅頭上市半個多月,研發團隊一直在密切關注市場反響。
木泰華:銷售情況跟我們一起合作的公司,也非常關注,而且我們在一起還做了一些調查問卷,但是這些調查問卷,還沒有最后收回來,沒進行一個反饋,還沒有進行分析。但是目前,據企業方面的介紹,銷售情況還是良好的。
記者:有沒有一些改良方面的建議?
木泰華:改良方面的建議,有人說馬鈴薯味不足,這當然因為加的少。不同的人群嗜好不一樣,我們當然會盡量滿足大多數消費者再進一步去研發和探討。
木泰華透露,未來,消費者不僅能在超市買到批量生產的馬鈴薯饅頭,還能自己在家手工制作。
木泰華:因為我們也同時在研發一些家庭用的自發粉配方,這些都研發出來,當然也有待于下一步我們繼續找一些企業進行轉化,才能走向市場。
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也有一些國家將馬鈴薯當做主食。比如荷蘭幾乎天天會吃馬鈴薯泥,就是把馬鈴薯蒸熟后剝了皮和泥吃;美國市場上也有馬鈴薯面包。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而對于我國而言,預計到2020年,我國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據了解,除了已經上市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面包、馬鈴薯蛋糕、馬鈴薯包子、馬鈴薯花卷等等都在研發過程中,未來馬鈴薯主食將以更多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