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對實現中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等意義重大。從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國家政策的陸續出臺為強化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近日,新華網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毛世平、博士后謝艷樂進行專訪,兩位專家就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核心與路徑進行了深入解讀。
專家首先指出,當前生物經濟與數字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這一趨勢預示著產業進程的顛覆性變革。盡管我國在農作物自主選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超過4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原創性、基礎性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將生物育種確立為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不僅是提升種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遠之計。
在談到制約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時,專家表示,優質育種資源的匱乏和種質資源利用的不充分是首要問題。此外,育種創新項目與產業化應用之間的脫節、企業獲取經費支持的難度、專業人才的缺乏以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不完善,都是當前面臨的困境挑戰。
為了突破這些制約因素,專家提出了以下具體路徑:
第一,完善政策體系,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建立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種業創新體系。
第二,設立專項資金,短期內加大對現有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投入,長期則通過財政專項政策持續支持生物育種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打造人才鏈條,鼓勵種業企業與國家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進人才在企業與科研院校之間的順暢流動,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
第四,加強育種創新保護,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科普宣傳以提高公眾認知。
第五,推動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共同推動育種產業化創新發展。
最后,專家強調,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的落實,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將迎來嶄新的機遇期,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從而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持續穩定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