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老話說得好:“晴天修屋頂。”正是在現在這樣的時間段,我們才更應該重視糧食浪費問題,并立足多個環節予以系統解決。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民以食為天,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相關政策一直堅持“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在“18億畝耕地紅線”等政策保障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影響下,依舊堅如磐石。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數據推算,2020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4751千公頃(7126萬畝),比2019年增加300.7千公頃(451.1萬畝),增長6.8%;全國早稻總產量2729萬噸(546億斤),比2019年增產102.8萬噸(20.6億斤),增長3.9%。
那么在這樣有利的大局下,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事實可能并非如此。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20全球糧食安全與營養》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新增1.3億名饑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27個國家正在走向可能是近代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可以這樣說,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老話說得好:“晴天修屋頂。”正是在現在這樣的時間段,我們才更應該重視糧食浪費問題,并立足多個環節予以系統解決。
不能忽視種植方面存在的浪費現象。我國的糧食種植過程中,部分地區還存在種子消耗偏大、成苗率有待提高等問題。而在收獲時,又由于經營主體規模小,機械化收割精細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損耗較重。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同時更好地組織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協調與倡導更先進的農業機械化主體高效率跨區收割,從源頭上扎好“糧食口袋”。
不能忽視糧食儲存領域的糧食浪費問題。比如,小農戶因自己的存糧場所簡陋,容易造成害蟲侵襲的現象以及因為季節性霉變而產生的損耗;同時,我國各地國家級糧倉也應該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重新檢視相關設備和儲存措施,全面監督,把米袋子給縫牢。
不能忽視糧食運輸領域的糧食浪費問題。我國的糧食浪費在運輸環節還有很多值得下功夫的地方。一方面,糧食從包裝到裝載再到運輸,標準性不夠,規范性不強,造成了一定的浪費。另一方面,糧食運輸上的冷鏈、除濕等運輸端的技術手段發展還不理想。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由于糧食運輸的大數據體系不夠完善,各個要素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倉儲體系仍有優化空間,這也導致運輸的過程往往需要多次裝載,造成巨大浪費。某些特定的糧食及蔬菜從田間走到零售一環,運輸損耗接近一半。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的物流體系取得了長足發展,應該鼓勵先進物流技術進入糧食運輸領域。
不能忽視糧食加工環節的糧食浪費問題。一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存在“過度加工”的問題。譬如在主糧上的一個常見問題是過度追求“精、細、白”,導致糧食加工環節浪費嚴重。有研究認為,我國每年加工環節浪費的糧食在150億斤以上。但事實上,這種過度的對于糧食精細加工的追求,不僅僅是一種糧食的浪費,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營養的損失。如何打造一種健康的飲食文化,將片面追求“精細”轉變為更好地追求均衡營養,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課題。
總的來說,只有全環節、系統化地關注和減少糧食浪費,糧食這個壓艙石才能更加穩固。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