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研究構建了鋅指蛋白6(ZBED6)基因編輯巴馬香豬動物模型,揭示了鋅指蛋白6調控豬肌肉和內臟器官生長發育機制,為進一步改良我國地方豬生產性能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
據蔣琳研究員介紹,對鋅指蛋白6的研究始于20年前動物遺傳領域首個數量性狀基因(QTN)位點的發現,該位點是目前國外瘦肉型商品豬均攜帶的主效突變。鋅指蛋白6恰好能與這個位點結合,進而調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的轉錄和小鼠肌肉的生長發育。研究人員基于CRISPR-Cas9技術,構建了鋅指蛋白6基因編輯巴馬香豬模型,該模型目前已繁育至F4至F5代,且繁殖性能和發育情況良好。研究發現,與野生型巴馬香豬相比,鋅指蛋白6編輯巴馬香豬的肌肉及內臟器官生長發育情況顯著改善,肌肉含量和瘦肉率分別提高了16.76%和6.6%,心臟和肝臟分別增大17.2%和13.1%。基于多組學分析發現,除了靶基因IGF2外,鋅指蛋白6還可以通過調節其他靶基因,如細胞周期素依賴性激酶抑制因子1A(CDKN1A)和富含亮氨酸的蛋白多糖肝因子(TSKU),參與調控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生長發育。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
原文鏈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