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22日,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與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聯合主辦的“食品安全挑戰(zhàn)和前景”雙邊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質標所王靜教授與凱澤斯勞滕大學格哈德•艾森布蘭德(Gerhard Eisenbrand)教授共同主持。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在致辭中指出,保障食品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組織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減少食源性疾病、強化食品安全體系方面不斷探索,積累了許多經驗,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中德兩國科研機構有責任、有義務加強合作,集思廣益,開展聯合攻關,有效應對食品安全各種挑戰(zhàn)。
會上,中國工程院陳宗懋院士和德國格哈德教授分別作了“農藥殘留學科發(fā)展與檢測技術”、“風險評估的原理及前景”的主題報告。圍繞當前食品質量安全支撐技術、農業(yè)化學品的風險評估與控制以及特定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3個議題,中外科學家共作了42個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就食品安全領域中分子印跡、納米等新興技術的應用、生物毒素速測技術、微生物檢測技術與農藥多殘留檢測技術的發(fā)展前景,以及風險評估中污染物的代謝組學、毒理學及膳食暴露評估方法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討論。雙方專家就當前食品安全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科學問題達成了一致,并初步形成了共同申報中德科學中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資助的中德合作項目的意向。
本次會議對促進中德兩國的食品安全學科發(fā)展和合作,提升我國在該學科的整體研究水平,拓寬食品安全領域國際合作項目申報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中德科學中心、德國科學基金會生命學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的領導,以及中國農科院國際合作局張陸彪局長、科技局李新海副局長、質標所葉志華所長及錢永忠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議。來自中國、德國、奧地利、瑞士和瑞典的180余名專家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劉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