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9月2日,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暨全國生物技術大會在內蒙古大學召開。大會共設醫藥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工業及環境生物技術等9個分會。作為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農業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的依托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
生物技術研究所承辦了農業生物技術研討會,會議由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技導報》雜志協辦。來自全國60余家科研院所、大學、企業從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專家、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師生等300多人參加了農業生物技術研討會。
研討會名譽主席范云六院士在會上指出,生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發展的競爭焦點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方面,農業發展面臨國內需求增長和國際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緊迫性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突出;另一方面,單純依靠常規技術和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農產品需求,惟有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技術手段、產業結構和發展機制上實現重大的創新。當前,農業生物技術已成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強大推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科技創新的戰略選擇,將為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解決新時期面臨的糧食安全、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問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范云六強調,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開始逐步實現從跟蹤仿制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從實驗室探索到產業化的轉變,從單項技術突破到整體協調發展的轉變,進入一個乘勢而上、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我國生物技術研發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仍存在明顯差距,在技術水平和管理經營水平上也難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歷史新階段,加強交流與合作,共謀發展是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的必然選擇。她呼吁全國科研單位加強聯合協作,加速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及重大產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強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在迅猛發展的國際農業生物前沿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會議邀請了14位活躍在農業生物技術科研和產業發展一線的專家、學者作報告,開展學術交流。
生物所黃榮峰研究員作了題為“乙烯生物合成與作物的抗逆性”的報告,伍寧豐研究員介紹了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提高蛋白質熱穩定性的研究進展,受到了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與會人員就最新農業生物技術研發、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動植物生物技術開發與產業推廣等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首次設立了“青年優秀論文獎”,對在生物工程學科領域取得出色成績的青年學者給予獎勵,共評選出5位一等獎、10位二等獎獲得者。
生物所青年科技骨干徐妙云和袁夢龍獲得一等獎。
此次會議為全國生物技術工作者構筑了一個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將為加強全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機構的密切合作,推進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生物所將繼續秉承促進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的理念,為進一步強化農業生物技術在農業科技發展中的應用及構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交流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