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植保所主持的歐盟援助項目“湄公河次區域水稻害蟲綜合治理”在京召開了項目啟動會。來自農業部國際合作司,院國合局、植保所,歐盟駐華代表處、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老撾農林部、緬甸農業與灌溉部,云南和廣西植保部門等單位代表共計28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植保所副所長邱德文和CABI的庫赫爾曼(Ulrich Kuhlmann)博士共同主持。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王錦標處長在會上指出,該項目是我國和CABI長期合作以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項目的實施對于湄公河次區域水稻害蟲的可持續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植保所與項目各合作單位協力做好項目實施計劃,充分發揮中國在湄公河次區域水稻害蟲防控上的優勢,加強同老撾和緬甸方的交流與合作,借助該項目提升中國與老撾、緬甸在害蟲防治領域的合作水平。
會上,庫赫爾曼博士等人介紹了項目背景、主要工作目標、任務以及總體實施框架方案。項目組主要專家還就項目實施計劃和方案展開了詳細的討論,組成了項目執行委員會,制定了項目實施文件、項目年度實施計劃、具體技術方案等,規定了項目合作各方的職責和任務。院國合局、歐盟駐華代表處有關人員對項目的實施和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建議。
“湄公河次區域水稻害蟲綜合治理”項目是基于當前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形勢以及湄公河次區域水稻害蟲嚴重發生為害的態勢提出的。項目將組織國內外水稻害蟲防控的優勢隊伍,包括中國西南省區、老撾、緬甸在內的湄公河次區域的當地植物保護部門,針對水稻害蟲開展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治理策略和技術的研發、集成和應用,爭取經過5年的努力,制定適合于當地條件的水稻害蟲綜合治理策略,建立赤眼蜂大規模生產基地和釋放應用技術體系,加強該地域水稻害蟲綜合治理的能力建設,大力推廣應用依據項目建立的水稻害蟲綜合治理策略和技術體系,降低害蟲危害損失和化學殺蟲劑使用,保護當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確保湄公河次區域欠發達地區的糧食安全,促進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在水稻生產上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