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15年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我院科學技術事業快速發展、努力實現“三個中心一個基地”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明確我院“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定位、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提出有效對策與措施,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對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的支撐能力,引領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任務
(一)發展機遇
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要求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從當前立足國內資源為主,向國際、國內資源并重的全球發展戰略轉變。
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為農業科學技術的大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空間。
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制造技術、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傳統農業的面貌,必將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歷史任務,要求農業科學技術整體實力有新的突破,力爭通過15年的努力,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是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核心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農業科學技術提出了全新的歷史任務和更高要求。
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賦予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的發展機遇,關鍵是要加強學科建設、人才與創新團隊建設、基礎設施與條件建設、現代院所制度與創新文化建設。
上述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標志著我國農業科學技術已經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
(二)任務與需求
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是我國長期的戰略任務。在淡水、耕地、能源等要素的剛性制約下,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單產,不斷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的動植物新品種,發展適應不同生產、生態條件及種/養模式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為國家糧食和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學技術保障。
增加農民收入是亟待破解的難題。要求圍繞農產品生產、保鮮、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經濟效益好的特色種/養業技術,創新多梯次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綜合生產、加工技術,不斷延伸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價值鏈,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
資源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求圍繞土、肥、水、氣、光、溫、生物等資源的合理配置,創新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技術、降本增效技術和資源替代技術,建立適合中國自然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
生物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要求針對動植物重大病蟲草鼠害、人畜共患傳染病、危險性外來病(動物)、外來入侵生物、轉基因生物安全,在監測預警、檢測診斷、快速撲滅和可持續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防火墻”。
生態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要求加強生態、環境、資源的預警和監測,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