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6年第3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政策顧問團成員馬曉河從機遇挑戰與戰略思路的角度解讀了“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副院長唐華俊主持。

馬曉河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特點、目標、內容以及國家重大政策、工程、行動、計劃等方面展開了全面解讀,并結合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分析了我國在“十三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馬曉河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動力正在失去,新的動力還在孕育階段,新舊動力不能正常接續,原有發展方式遇到挑戰。“十三五”時期,我國應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加快改革的步伐,圍繞“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綱要,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增長極。
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馬曉河指出,我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協調好6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平衡,兩側發力共同推進結構性改革。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要適度,不能替代市場作用。三是短期改革和長期改革的關系。長期改革不能替代短期改革,短期改革可以給長期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四是國內和國際的關系。要有大國外交的智慧,拓寬國際視角,重視同盟的作用和力量。五是中高收入與中低收入群體的關系。為中低收入群體創造“三有社會”,有業就、有飯吃、有保障;為中高收入群體打通“三道”,官道、商道、學道。六是堅持道路與解放思想的關系。堅持道路與解放思想不矛盾,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也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院機關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4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