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毒性最強的污染物。全國每年因霉變毒素污染造成糧油損失200多億公斤。黃曲霉毒素主要是黃曲霉、寄生曲霉等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毒素,不同于農獸藥殘留,無法通過藥源管理實現有效控制。因此,高靈敏現場檢測技術對保障消費安全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然而,由于黃曲霉毒素抗體與抗原分子互作位點不明,選育雜交瘤隨機性大,抗體親和力低,高靈敏現場檢測成為長期未能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經過15年系統深入研究,發明團隊發現了外源細胞因子對雜交瘤形成與生長調節規律,提出了一種全新技術方案,通過探明人類干細胞因子bFGF、HFCS對黃曲霉毒素陽性雜交瘤形成與生長調節規律,創建了雜交瘤細胞株干細胞培養基—梯度篩選法(簡稱“兩步篩選法”),突破了常規HAT、HT培養篩選法陽性率低、隨機性大的局限。
申請了核心專利“雜交瘤細胞株1C11、其產生的抗黃曲霉毒素通用單克隆抗體及其應用”以及系列技術產品的1項國際專利、10項發明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得到了廣泛許可和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與美國Agri-Analysis公司等8家企業成功簽署了合作協議,生產出免疫親和微柱、試紙條、試劑盒、檢測儀等系統配套產品,靈敏度比現有方法提高了10-50倍。通過自主實施和企業聯合實施并舉,成功融資7400萬元,許可2700萬元,知識產權出資9696萬元。在不同領域的60多種產品、200多家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和科研院所推廣應用,部分產品銷往美國、印度、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亞等國。近三年技術應用獲得新增利潤434億元,新增稅收48億元,節支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