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生態農業信息服務研究室構建了放牧綿羊行為識別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放牧綿羊行為進行了連續監測和時空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計算機與電子(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放牧是家畜的飼養方式之一,但放牧管理粗放加之過度放牧,不僅生產效率低,還會導致草地退化。低成本微型傳感器的出現,加上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實現放牧管理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新一代智能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研發了動物穿戴式設備,構建了綿羊行為識別模型,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提高了行為識別精度,行走、站立、采食、躺臥、站立反芻和躺臥反芻等6類行為總體識別精度最高可達99.3%。行為識別模型可用于不同放牧管理條件下綿羊行為的連續監測,將監測結果與放牧軌跡結合,生成放牧綿羊行為時空分布圖,為掌握放牧綿羊的健康狀態、優化放牧策略等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6992400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