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湖北省襄陽市組織召開了“油菜—玉米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現場演示了油菜-玉米輪作8項相關關鍵技術的集成成效,并就推進下一階段的研究示范工作進行研討。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吳孔明、湖南農業大學官春云院士出席會議。
經測算,采用“油菜—玉米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去年6月油菜收獲后種植玉米,當年玉米畝產比與小麥輪作增產10%左右,每畝純效益528元;今年核心示范區油菜畝產比傳統的高產水平增產19.2%,每畝純收益950元。核心示范區油菜—玉米輪作周年平均每畝效益達1478元,實現了“糧油兼豐、綠色高效”的目標。
陳萌山在研討會上指出,我國耕地和水資源制約的“紅燈”、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成本抬升的“地板”、國際競爭帶來的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已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面對的新常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需依靠科技進步,以綠色、高產、高效為目標,推動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由油料所牽頭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創建的“油菜—玉米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食用油持續有效供給、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維護農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陳萌山要求,下一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攻關要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緊緊服務于農業部“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完善技術集成機制與示范推廣機制,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可用、可學、可落地的技術模式,加快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與不同生態類型示范,為我國糧油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該技術總協調人、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所長、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研究員介紹,油菜、玉米是我國最大的油料作物和糧食作物,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油菜主要利用冬閑田生產,不與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爭地。采用油菜與糧食作物輪作,可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釋放土壤中磷元素,熏蒸滅殺土傳病原微生物、降低病蟲危害,可促進糧油兼豐、綠色發展。近年來,長江流域油菜-玉米輪作發展迅速,但由于優良品種較少、機械化水平不高、抗災能力較弱和缺乏集成技術支撐等原因,生產效率與效益較低。根據農業部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攻關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安排部署,油料所聯合院屬作科所、農機化所、植保所、資劃所以及華中農大、湖南農大等10多家單位,在湖北襄陽襄北農場建立了總面積5000畝、核心示范區1920畝的示范基地。集成融合糧油兼豐輪作技術、高油機械化油菜新品種、高產機械化玉米新品種、油菜和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肥料和農藥減施高效利用和秸稈(菌核)快速腐解等先進技術,建立了油菜-玉米輪作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根據核心示范區測產結果,種植的高油機械化油菜品種中雙11號畝產達224公斤,比傳統種植方式高產水平畝產188公斤增產19.2%;每畝油菜種植收入達1120元,扣除投入成本170元(每畝種子、農藥、化肥成本103元,種管收全程機械作業成本67元),每畝純收益達950元,比傳統種植方式每畝增收820元。去年油菜收獲后種植玉米,玉米平均畝產316公斤,比與小麥輪作增產10%左右;玉米每畝收入約726元,除去投入成本198元(每畝種子、農藥、肥料成本110元,全程機械作業成本約88元),每畝玉米經濟效益528元。同時,油菜與玉米輪作有效控制了用水量,減少了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實現了秸稈全部還田和快速腐解,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質,上下茬作物剩余養分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了綠色循環。
農業部農機化司副司長胡樂鳴、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劉信、湖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干生、襄陽市副市長沈學軍等領導出席會議。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農業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項目主持單位領導和首席專家,油菜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項目參加單位代表,有關省市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等共計300余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