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劃團隊在對國內外秸稈供應體系的系統文獻評述的基礎上,開發出一款基于GIS的開源模型StrawFeed。使用該模型可以很好地計算與模擬我國秸稈供應鏈情況,并能量化分析供應鏈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從而提供相應的優化措施建議。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資源、保護和再利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上。
生物質能源作為一項重要的替代能源日益受到重視。我國大量的秸稈資源可以用于發展生物質能源,然而由于存在秸稈收集運輸系統邊界的不確定性,生物質能源化利用企業秸稈原料采購成本差異巨大。因此,亟待通過構建秸稈可持續供應模型來量化分析秸稈供應鏈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秸稈供應鏈的認識。
該研究以我國東北玉米帶玉米主產區農安縣為例,模擬了提供20萬噸玉米秸稈的情況,闡述了對秸稈供應鏈的利益保障機制,尤其是協調農戶(秸稈原料生產方),秸稈中介人(秸稈原料供應方)和生物質企業(秸稈原料消耗方)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情景分析探討了當前秸稈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與降低秸稈供應成本的措施。結果顯示,不利氣象條件和秸稈資源競爭利用會造成秸稈供應價格上升,而農機跨區作業和農機購置補貼可降低秸稈供應成本。該研究提出的StrawFeed模型和研究結果有助于量化我國秸稈供應鏈成本,對促進我國生物質能源健康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該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344922002828?via=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