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玉米“藏糧于技”現場觀摩會暨玉米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內蒙古通遼市召開。
據“玉米藏糧于技”重大科研任務首席專家李新海研究員介紹,“藏糧于技”重大科研任務自啟動以來,各攻關團隊緊緊圍繞“深化基礎研究、創新關鍵技術、研制重大產品、創建豐產模式”總體思路,以破解玉米生產問題為導向,以提升產量和質量為目標,聚焦全產業科技創新鏈聯合攻關。項目實施2年來,在優異基因挖掘、育種技術創新、新種質創制、重大產品研制、精準栽培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豐產綠色機械化模式創建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形成“新基因、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新模式”技術儲備。
在通遼試驗示范區現場,與會人員觀摩了“中玉303”“中單153”“中單103”“中單8812”等高產抗逆宜機收玉米新品種展示。李少昆研究員系統介紹了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機械粒收與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在玉米穩產增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助力玉米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李新海研究員、李少昆研究員、王振營研究員,以及吉林農業科學院劉文國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分別從育種、栽培、病蟲草害防控等多維度為東北區玉米穩糧增產建言獻策。
據悉,通遼市位于黃金玉米帶,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氣候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玉米。全市2000多萬畝耕地,90%以上種植玉米。近年來,通遼市堅持開展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在常規水肥投入條件下,2020年實收測產最高畝產達1234.88公斤,千畝示范田機械粒收實收畝產超1000公斤。2021年,該技術模式推廣示范面積達到15萬畝,將為通遼市以及東北區玉米生產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