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針對南方水稻秸稈直接還田改善紅壤酸化效果不佳的生產問題,研究揭示通過鎂改性水稻秸稈生物炭可以實現紅壤改良和固碳減排,并揭示了其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
據張會民研究員介紹,由于大量氮肥不合理投入、淋溶作用強等因素導致紅壤酸化問題日益加劇,而在農業生產中水稻秸稈直接還田對紅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往往不理想,但改性水稻秸稈生物炭可以提升改良效果。
該研究基于祁陽站長期定位試驗發現,水稻秸稈生物炭能提高土壤pH值、有機碳含量和酶活性(過氧化氫酶、轉化酶、脲酶),增加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菌和放線菌)和總磷脂脂肪酸生物量,降低真菌生物量,尤其鎂改性生物炭顯著減少氮磷的淋溶損失,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結果對紅壤改良及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參考價值。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金云翔)
論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eP-i3Ao5-o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