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砥礪奮進60年 小麥育種譜新篇
砥礪奮進60年 小麥育種譜新篇
發布時間:2017-01-2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日前,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榮獲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創新團隊獎,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我國農業領域首次獲此殊榮。據悉,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自2012年起設立,每年全國獎勵數量不超過3個,用以獎勵表彰圍繞國家亟需、群眾急盼的民生領域,開展多年持續穩定的科研創新工作,并培育了結構合理的創新隊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創新文化,產出了一批卓越成果的科研創新團隊。

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團隊初建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金善寶、戴松恩、莊巧生、董玉琛等老一輩科學家創立發展起來,為我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礎。該團隊始終以提高我國小麥產業發展水平,提高我國小麥科技的國際競爭力為己任。60多年來,該團隊瞄準育種材料創制和育種方法創新,全面系統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創新利用,收集國內外小麥資源4.9萬份,包括我國獨有、有重要利用價值的農家種1.5萬份,資源擁有量和影響力居國際前三位;首次創建了矮敗小麥高效育種技術體系,解決了小麥大規模開展輪回選擇的國際難題,為提高育種效率提供新方法;創建以面條為代表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為我國品質育種提供關鍵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完成D基因組測序,發掘的育種可用分子標記在美國等14個國家廣泛應用;集成創新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在全國推廣示范,支撐農業產業發展。
為推進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全面提升,該團隊通過在全國設立的12個小麥分中心和全國性項目實施平臺,將創制的優異材料和育種新方法主動、無償地提供給全國所有單位;通過抓兩頭(新材料和新方法、生產技術集成)、帶中間(新品種培育)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60多年的發展中,該團隊匯聚、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小麥育種科學家,形成了中青年專家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結構合理、梯次配備,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孕育了一心為民、服務三農、勇攀高峰的團隊文化。研究團隊現有研究人員82名,包括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創新能力居國際領先水平。
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團隊在60多年的發展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際獎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和新品種保護權91項,出版了《中國小麥學》《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中國小麥遺傳資源》等專著8部,在《Nature》《Plant 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38篇,SCI論文總量居小麥遺傳改良領域國際第二、他引頻次居國際第四。2人曾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理事,4人擔任國際小麥遺傳大會等的國際委員,3人擔任主流國際SCI期刊編委。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金善寶、戴松恩、莊巧生、董玉琛、劉旭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團隊的發展得到了趙洪璋院士、蔡旭院士、李振聲院士、程順和院士、于振文院士、趙振東院士等國內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熱情指導,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給予長期資助。
為推進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全面提升,該團隊通過在全國設立的12個小麥分中心和全國性項目實施平臺,將創制的優異材料和育種新方法主動、無償地提供給全國所有單位;通過抓兩頭(新材料和新方法、生產技術集成)、帶中間(新品種培育)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60多年的發展中,該團隊匯聚、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小麥育種科學家,形成了中青年專家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結構合理、梯次配備,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孕育了一心為民、服務三農、勇攀高峰的團隊文化。研究團隊現有研究人員82名,包括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創新能力居國際領先水平。
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團隊在60多年的發展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際獎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和新品種保護權91項,出版了《中國小麥學》《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中國小麥遺傳資源》等專著8部,在《Nature》《Plant 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38篇,SCI論文總量居小麥遺傳改良領域國際第二、他引頻次居國際第四。2人曾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理事,4人擔任國際小麥遺傳大會等的國際委員,3人擔任主流國際SCI期刊編委。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金善寶、戴松恩、莊巧生、董玉琛、劉旭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團隊的發展得到了趙洪璋院士、蔡旭院士、李振聲院士、程順和院士、于振文院士、趙振東院士等國內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熱情指導,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給予長期資助。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