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16日,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科學研究所、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2015年全國小麥質量年會在京召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出席會議并講話,
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出席會議。
潘文博指出,農業部在糧食“12連增”的過程中,一直沒有放松對質量工作的重視和支持,走出了一條產量與質量兼顧的糧食發展道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小麥產量與質量同步提升的局面必將到來。
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胡學旭作了“中國小麥質量狀況報告”,報告中公布了2015年小麥抽樣檢測質量情況,分析了從2006—2015年10年小麥質量年度間的變化。
會議進行了面包鑒評活動,參評的10個品種中有2個面包評分高于美國小麥對照DNS。會議探討了中國弱筋小麥、江淮麥區、西南麥區、黃淮北部麥區、大興安嶺沿麓麥區的小麥質量狀況,介紹了面包、饅頭、面條的制作對當前小麥品質的質量要求,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技術措施建議。
據悉,2015年我國小麥質量狀況總體穩定,但品種品質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強筋、弱筋類品種樣品占比少,中強筋、中筋類小麥成為優質達標麥主力品種。主要原因是2010年我國小麥產業政策變化后,強筋和弱筋作為面包和蛋糕專用小麥,一方面由于產量低于中筋品種,推廣和種植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能優質優價,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2010年以后,強筋和弱筋小麥的送檢達標比例越來越小。此外,由于追求產量,導致弱筋品種的蛋白質、濕面筋含量以及穩定時間數值較高,導致多數難以達標。
目前,傳統的中筋與中強筋小麥產量與質量普遍提升,給我國小麥生產從區劃入手科學劃分優質小麥產區提供了空間。與會專家建議,合理布局現有各類型優質小麥品種的推廣面積,著手現有品種,適當提高優質小麥尤其是強筋小麥和弱筋的種植面積,是下一步糧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全國小麥主產省區的農業行政管理及技術推廣部門的有關負責人,有關省市農科院和高校的小麥領域專家,小麥貿易和加工企業的代表近百人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