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產業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 面制品制造助推鄉村振興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辦,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承辦的“2019年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現場考察會”在河北邢臺召開。農業農村部質量安全監管司調研員龔加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研究員、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助理王鋒等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保證糧食安全和小麥產業健康發展是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兩大任務。近幾年小麥產量維持在1.3億噸左右,數量上供需基本平衡。在此基礎上,質量安全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傳統模式是從一產開始朝二產、三產延伸為主。金沙河探索了以二產為龍頭,向上游、下游延伸的模式。二產是一產生產農產品的承接者,又是三產產品銷售的供應商,可以將市場的需求直接傳導至農業生產,從而實現融合發展,不失為有益探索。
會議表示,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關鍵是向企業家、科學家、經濟學家和市場投石問路,特別是向產業經濟學家請教,把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市場、消費的研究成果置身于產業經濟的大背景下,讓企業家在政策支持下大膽探索和實踐,走一條產業單元、產業技術、產業經濟、產品市場融合之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據悉,加工所在農業農村部的領導下,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協同面制品相關企業不斷在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品質品牌打造方面下功夫。從2008年開始,研究所小麥加工團隊與河北當地面業集團合作,緊緊圍繞小麥產業鏈,從小麥原糧供應至自動分類貯存、從質量粗放管理至節能降損技術提升,從產品研發至市場開拓,不斷凝練企業文化,打造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動掛面制造產業的創新發展,體現了“創新創業創造”一體化、一條龍的實踐,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下一步,雙方將緊抓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繼續盛開合作之花,常結融合之果。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抗病材料創新崗位科學家馬傳喜,南方麥田生態管理與產地環境治理崗位科學家沈阿林等50余人參加了考察和研討會。(通訊員 杜坷)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