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北京,花團錦簇,碩果累累。10月11-12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主持的973計劃項目“肥料減施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基礎研究”實施啟動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彭以祺副司長、錢小勇博士、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張峰處長、錢萬強博士,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副司長、計劃處張振華副處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科技管理局王小虎局長、陸建中處長,中國科學院李振聲院士、趙其國院士、朱兆良院士,中國工程院劉更另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聞大中研究員,沈陽農業大學校長張玉龍教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張芝利研究員、西南大學張家驊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周健民研究員、張佳寶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李曉林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林葆研究員、李家康研究員以及項目承擔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揚州大學、西南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的80余名代表和學術骨干參加了會議。
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所長主持。科技部彭以祺副司長作了重要講話,要求項目組成員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扎扎實實開展工作,完成研究任務;農業部石燕泉副司長講話指出,此次啟動的973項目“肥料減施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基礎研究”是我國973計劃實施10年來資助的第一個肥料項目,希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我國肥料高效利用基礎研究邁上新臺階。李振聲院士回顧了國家973計劃實施1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要求該項目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為提高肥料利用率,在集約化栽培區減施化肥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性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感謝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對項目的支持和指導,希望項目理論上有重要突破,技術上有明顯創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所長表示,將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上全面支持,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項目首席科學家何萍研究員表示要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團結拼搏、艱苦奮斗和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創造出無愧于青春、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黨和人民厚望的新的業績。
首席專家何萍研究員報告了項目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實施計劃,提出了項目管理要求。金繼運研究員等組織了項目和課題實施的學術研討,八個課題詳細匯報了各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專家組對項目以及課題涉及的科學問題和實施方案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參會代表和學術骨干對課題實驗設計、數據共享、成果提交等進行了熱烈討論,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各課題的研究任務。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日程,達到了預定目標。
為保障項目的順利進行,成立了項目專家組,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趙其國院士和朱兆良院士、中國工程院劉更另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周健民研究員、沈陽農業大學校長張玉龍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李曉林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金繼運研究員和何萍研究員。
項目緊緊圍繞高強度利用農田的肥料減施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與可持續利用這一核心,以氮磷養分在農田系統中的轉化、遷移、吸收、利用過程及其調控為科學主線開展研究。通過研究肥際/根際養分轉化與作物高效利用機制,肥料養分/環境要素協同促效機制,以及農田和區域養分調控理論與技術途徑,創建我國特有的作物持續高產和農田可持續利用的高效施肥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實現肥料高效施用理論與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為集約化栽培區減施化肥20%-30%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關鍵的技術途徑。項目的實施對于培養領軍型科學家,打造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整體提升我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科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73項目啟動會會場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彭以祺副司長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