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創新團隊與荷蘭生態研究所合作,發現連作會導致病原菌菌絲周圍定殖細菌的抑病功能衰退,為連作條件下黃瓜枯萎病加重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釋,為枯萎病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結果在線發表在《應用土壤生態學(Applied Soil Ecology)》上。
據郭榮君副研究員介紹,土壤生態系統復雜,真菌菌絲與土壤接觸的微小區域是土壤細菌拮抗真菌的前沿陣地,定殖在菌絲周圍的細菌群落,它的構成和功能隨真菌種屬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目前,國內外對不同耕作體系下植物病原真菌菌絲周圍定殖細菌的研究非常缺乏,明確黃瓜枯萎病菌菌絲周圍定殖細菌的種群構成和功能與耕作體系之間的關系,為從新的角度揭示連作條件下土壤抑病功能衰退機理,挖掘新的生防因子和尋找新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通過設立人工病圃和溫室盆栽試驗,考察連作和非連作、接種枯萎病菌以及接種枯萎病菌后長期連作對枯萎病菌菌絲周圍定殖細菌的影響。采用因美納(Illumina)測序方法,發現黃瓜生長時間和連作是影響枯萎病菌菌絲周圍定殖細菌種群構成和豐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進而設計了根瘤菌屬細菌和無色桿菌屬細菌這兩個細菌組合,并利用可培養細菌測定不同細菌組合的抑病功能,發現根瘤菌屬細菌豐度下降和無色桿菌屬細菌豐度上升導致了細菌對枯萎病的抑制作用下降。研究揭示了連作和枯萎病菌的引入是導致土壤中細菌群落抑病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發現根瘤菌有希望作為新的生防因子發揮防病作用,為黃瓜枯萎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學基金、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歐陽燦彬)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psoil.2021.103977
連作土和非連作土中黃瓜枯萎病菌菌絲際細菌種群構成差異
不同處理中黃瓜枯萎病菌菌絲際細菌相對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