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文華院士主編,國內有關單位的97位生態農業研究與管理專家通力協作編寫,劉江、徐有芳、石山作序的《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已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
我國農業發展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傳統經驗。獨特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生態農業模式提供了基礎,豐富的傳統經驗中蘊涵著值得今天借鑒的生態保護與持續發展意識。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一批富有遠見的科學家根據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將傳統農業的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逐漸發展了生態農業這一新的農業發展理念與實踐方式,并經過十幾年的農業實踐,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模式和相應的配套技術。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現代化的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中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并被認為是對國際可持續發展運動在農業領域的一大貢獻。
全書共分7篇51章。其中第一篇為“發展篇”,包括第1~3章內容,較為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生態農業內涵及其對現代生態農業的影響,國際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生態農業的影響,以及中國生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第二篇為“原理篇”,包括第4~6章內容,論述了中國生態農業的生態學原理、經濟學原理與系統工程學原理;第三篇為“模式篇”,包括第7~15章,著重介紹了中國生態農業的各種模式類型;第四篇為“技術篇”,包括第16~27章,是在我國生態農業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技術的集成;第五篇為“區域篇”,包括第28~40章,分別分析了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農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第六篇為“管理篇”,包括第41~48章,從生態農業的分析、評價、規劃、設計以及組織建設等角度,論述了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一些管理問題;第七篇為“展望篇”,包括第49~51章,闡述了全球化與全球變化背景下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中的文化建設以及結構調整、生態保護、觀光農業等新的思路。
這部近180萬字的論著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總結經驗與創新提高相結合。全書貫穿了“回顧歷史、面對現實、展望未來”的基本思想,既從各個方面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生態農業20多年來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就其基本思想而言,則是數千年發展的總結);也全面分析了生態農業(以及農村與農民)在新時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業與生態農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在進一步強調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和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條件下生態農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而且還根據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提出了適應我國實際情況又符合生態農業發展規律的發展途徑,以便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研究與建設者們提供參考。
二是系統性與重點性、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中國的生態農業內容極為豐富,該書以近180萬字的篇幅,全面地闡述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基本原理、管理與評價分析以及發展展望等,力求全面而系統;同時又著力于不同的模式類型、技術體系以及區域特點,進行更加詳細的介紹,以突出重點,便于推廣。
三是編寫人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近百名作者,充分體現了老、中、青相結合的特色和廣泛代表性的特色。既有來自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態農業理論研究人員,也有直接從事生態農業建設的各級管理者。一批直接參與推動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老專家,是我國20多年來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好見證,他們的加蒙,使本書的權威性得到極大提升;一大批年輕的生態農業工作者,是中國生態農業的希望所在,他們的參與,為新時期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深化,提供了基礎。
進入新的世紀,受經濟與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生態化等的影響,國際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農業的任務與發展背景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既為我國生態農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使生態農業這一具有數千年傳統、曾經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需要系統整理并不斷完善我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方法,認真總結過去20年來生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分析生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找出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根據各地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態環境條件確定生態農業建設的思路與途徑,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同時也為國際可持續農業運動提供借鑒。因此,該書的出版,不僅對于生態農業的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于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盡快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