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是油菜收獲的季節,怎樣處理油菜秸稈,不僅是許多農民朋友頭疼的事,也是主產區政府部門十分關心的事。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專家建議,大力推廣油菜秸稈菌核腐解技術,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土壤有機質浪費等問題,促進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
專家介紹,油菜秸桿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優化農田生態環境,提高土壤增產潛力。據測算,畝產150公斤的菜籽油菜田,如果油菜的根、秸稈、花、殼全部還田,每畝可提供純氮8.6公斤、磷素2.72公斤、鉀素11.4公斤。然而,在許多傳統方式種植油菜的地區,農民為趕農茬,直接焚燒油菜秸稈。在一些實行機械化收割的地區,雖然油菜秸稈在機收同時被粉碎后直接還田,但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油菜秸桿如何快速腐熟;二是如何降解菌核病侵染油菜后秸稈中形成的菌核,降低菌核病對下季油菜的危害。
為此,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經過多年研究,研制出了一種高效復合微生物菌劑,解決了上述問題。該所的研究團隊從油菜根際土壤中分離出了十多種微生物菌株,從中篩選出兩株特異功能微生物,分別是能高效腐解油菜秸稈的哈茨木霉菌和高效腐解菌核的棘孢曲霉。該復合菌劑便由這兩種微生物組成,目前已大面積示范推廣。
據油料所副所長、研究員廖星介紹,該復合菌劑可使油菜秸稈腐解率提高23.9%,菌核腐菌核腐解率提高38.1%,提高土壤理化及生物性狀,使后茬水稻產量提高3.0%,下季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數下降16.8,菜籽增產5.0%。油菜收獲時,每畝只需使用15克該復合成本5元左右,可使每畝油菜增收35元以上。
廖星介紹,油料所已將油菜秸稈(菌核)腐解技術與油菜收獲機械集成融合,在油菜聯合收割機或分段收獲的撿拾脫粒機上,安裝小型噴霧施藥裝置,實現了收獲與秸稈(菌核)腐解工序同步完成,省工省時,綜合效益明顯,解決了“秸稈不焚燒,出路在何方”的困擾。(通訊員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