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國牧草種質資源評價技術體系與數據庫信息系統研究”項目通過了專家鑒定。
專家們認為,項目組歷經10年,在19個省市自治區搜集各類野生牧草種質材料3315份,隸屬38科161屬286種。在國內率先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牧草種質資源搜集、鑒定、評價和保存的綜合技術體系。在我國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建立了八個牧草種質評價(保存)圃,全面開展評價和保存研究。完成鑒定、評價11科57屬154種,對3658份種質材料進行分類學鑒定、田間評價和擴繁種植。入國家牧草中期庫保存材料2677份、田間保存材料3100份。
在國際互聯網上,自主設計、自行開發了我國第一個關于中國牧草種質資源的信息平臺。采用了先進的WebGIS技術,實現了萬余份牧草種質資源信息共享。
育成牧草新品種11個,其中國審品種9個,省審品種2個。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從形態、染色體、蛋白質和DNA四個水平上,研究了苜蓿屬、披堿草屬、胡枝子屬等牧草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分布規律,發現了多葉型、根蘗型苜蓿等特異種質材料。確認了云南、貴州和四川省是我國境內鵝觀草的遺傳分化中心。
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國牧草種質資源的研究水平,為推動我國開發和利用豐富的牧草種質資源奠定了基礎。該項成果創新性明顯,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鑒定會現場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袁龍江副局長主持鑒定會
草原研究所侯向陽所長在鑒定會上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