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資源研究創新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鑒定了一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并通過遺傳學及生理生化實驗揭示其抗病分子機制。該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抗病分子模型,同時也為水稻抗病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通訊(Plant Communications)》上。
由稻瘟病菌和稻黃單胞菌引起的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均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嚴重爆發時可導致水稻大幅減產。長期生產實踐證明,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及白葉枯病等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一些抗病基因應用于生產實踐中,但由于自然環境下病原菌群體復雜多變,一些新培育的抗病品種在3-5年后也容易喪失抗性。因此,不斷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機制,對于選育水稻抗病品種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克隆到一個位于水稻第8號染色體上與稻瘟病抗性相關的基因,遺傳互補實驗證實該基因正調控水稻對稻瘟病及白葉枯病抗性。通過對這一基因的互補及過表達株系的抗病性鑒定、活性氧、激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明確了該基因能激活水稻抗病反應。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陳鎏琰)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4.1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