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快速發展的5年,是實現從求生存向謀發展根本性轉變的5年。這5年中,農機化所學科領域不斷拓展,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人才結構和素質不斷優化,行業地位不斷提升。為了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的自豪感,激發全所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開創“十二五”科技創新的新輝煌,2011年初經全所離退休職工和在職職工340多人海選再經所學術委員會投票選出“十一五”十大科技進展。
一是油菜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裝備研究和集成示范填補國內空白。攻克了免(少)耕精量播種、施肥、開畦溝聯合作業等一批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和改進了種植、收獲、產后加工的共7種10個型號的機具;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稻-油輪作區油菜高效、低損失機械化收獲,分段收獲總損失率最佳條件可達4%。
二是大中型種子加工成套技術裝備的研制使我國從進口國變為出口國。研發出包括雙風系自平衡式風篩選等兩大系列(5噸/小時和8噸/小時)共14種單機的種子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并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種子加工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局面,變進口為出口。該項目已獲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等4項獎勵。
三是花生機械化收獲技術裝備研發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研發出4HLB-2型挖拔組合半喂入式花生聯合收獲機及4H-1500型和4H-800型兩種分段收獲模式下的花生收獲機,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主產區機械化收獲作業技術規范,解決了我國花生收獲環節勞動強度大,以人工作業為主的問題。該項目獲2009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四是水田超低空低量施藥技術與裝備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適合于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的農用超低空輕型直升飛機及低量施藥裝備,解決了制約實現水稻病蟲害防治機械化的關鍵問題。基于高精度GPS的農用無人直升機的自動導航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大提升了我國航空施藥技術及無人測試設備移動智能平臺研究的技術支撐能力,為今后開展航空施藥作業安全性評估研究打下了基礎。該成果對提升我國航空施藥作業安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推廣航空施藥技術,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取得成功。研發的壓塊固化成型設備為整體可移動式生物質顆粒燃料加工系統,可以有效地減少原料的運輸距離、降低原料成本。厭氧發酵技術攻克勻漿攪拌技術、除雜破碎技術、固液分離技術等一些關鍵技術,開發相關裝備6種,在諸多示范工程中得到應用。
六是微波遠紅外組合殺青、干燥技術與設備得到廣泛應用。該項技術與設備實現了微波技術與遠紅外加熱技術的有機組合,成功解決了茶葉加工過程中遠紅外熱風加熱箱與微波箱體的有機連接,解決了微波泄漏與打火等技術難點。為茶葉加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受到了茶葉加工企業廣泛好評。
七是茶園管理機械研究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在大馬力、多功能茶園機械方面的空白。研發出高地隙茶園管理機,解決了茶園耕作、中耕、采茶動力問題。該設備首次在國內實現較大馬力設備橫跨茶棚駛入操作空間狹窄的茶行間進行操作,大幅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改變了傳統采茶、中耕、植保工作由人工抬入田間并進行半人工半機械操作的狀態。
八是水稻精量機械化種植技術再上新臺階。研制出氣力式水稻芽種直播機、精少量水稻直播機等設備,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錐面水平盤排種器,且清種、護種、剔種機構一體化,設備結構新穎、獨特,大幅度提高了播種均勻性,既適應雜交水稻小播量精播的要求,也能滿足常規水稻精量直播要求。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機具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九是小型機械化均勻施藥技術與裝備國內領先。采用防飄噴霧、恒壓噴霧新技術,與液力噴霧技術、風力輔助噴霧技術有機集成等,研制的循環噴霧機、風幕式防飄噴霧機、小型機械化均勻施藥噴霧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大幅提升我國施藥機械水平和科技含量,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了多種先進、實用、高效的施藥技術。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和國際同類產品技術水平。
十是農業機械化軟科學研究成果顯著。承擔農業部軟科學、農業行業科技、國家行業公益性專項等項目22項,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9篇,出版專著1部,完成國家和行業標準23個。為我國農機購置補貼、全國“十二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等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智庫作用,對我國主要區域及糧油作物機械化技術模式建立以及相關技術法規的制定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一系列顯著影響力的成果,為農機化所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二五”期間農機化所的發展思路:一是把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作為戰略目標,繼續按照“重點突破、全面優化”的發展策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二是把強化內涵建設,提升創新能力作為戰略重點,通過強化學科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載體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三是把服務行業發展作為研究所的重要職責,積極探索所地合作新機制、所企合作新思路、服務“三農”新模式;四是把改善辦所條件、改善民生作為重要任務,加快推進基礎條件建設;五是把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構建研究所發展的堅強保證。
“十二五”期間,將圍繞國際農業工程學科前沿和國家農業農村發展對農機科技的需求,突出科技創新在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大幅度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研究水平,使農機化所的總體科技實力與水平達到國內一流,優勢學科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在國內外農機科技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具有強大科技創新實力與自主發展能力的農業科研強所。(夏春華)
分享到
農機化所評選出“十一五”十大科技進展
發布時間:2011-04-14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