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我國耕地質量變化態勢如何,目前沒有統一的認識。目前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我國耕地質量總體水平趨于下降,但農田土壤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耕地土壤肥力指標總體上呈穩中有升的趨勢。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上向好方向發展,但耕地部分質量要素和局部區域耕地質量惡化問題突出。
關于“耕地質量”,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綜合各方面的結果,可以認為,從耕地作為一種用于種植農作物、生產農產品的特定土地類型出發,耕地質量的內涵應該包括4個方面:一是耕地的土壤質量(包括土壤肥力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及土壤健康質量);二是耕地的環境質量(指耕作土壤外圍的環境狀況,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等);三是耕地的管理質量;四是耕地的經濟質量。即耕地質量是耕地土壤質量、耕地環境質量、耕地管理質量和耕地經濟質量的總和。
根據耕地質量的定義和我國耕地質量的綜合表現,我們認為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上向好方向發展,但耕地部分質量要素和局部區域耕地質量惡化問題突出。
一、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上向好方向發展,主要表現于三個方面
(一)耕地土壤肥力指標總體上呈穩中有升的趨勢。我國國家級長期定位監測點的1985~2006年間耕地土壤主要營養成分含量監測結果表明,無論是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還是土壤全氮與堿解氮含量,或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鉀含量總體上均呈穩中有升的趨勢。
我們認為,主要農區,尤其是傳統老農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應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大量氮、磷、鉀化肥的施用和大量農作物秸稈還田,耕地土壤中氮、磷、鉀增加,也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稈還田,實際上是增施化肥和積極推廣耕地質量調控與提升技術的結果。
在20世紀60~70年代,盡管大量施用堆積肥等有機肥,但在農作物收獲時,幾乎所有的農作物有機體(包括作物根茬、莖葉)被移走(主要用作燃料),作物收獲后的農田可以說是真正的衛生田。
增施化肥,提高了耕地農作物有機體產量,促進了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在20世紀60~70年代,因為化肥用量很少,農作物有機體產量很低,所以將所有的農作物用作燃料,還不夠。而現在,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單位耕地面積上的農作物有機體產量大幅度上升,所以有大量的秸稈可以還田。
另外,隨著畜禽養殖數量的增加,動物糞肥數量也在增加。不過,動物糞肥的使用,已從過去平均施到大部分耕地,變為現在的主要集中于果園、菜園等高價值的耕地上,而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上的動物糞肥用量趨于減少。
(二)耕地的管理質量明顯提高。耕地的管理質量是指人類對耕地的影響程度,可以用耕地的平整化、水利化和機械化水平來反映。現在與30年前相比,無論是耕地的平整化水平,還是水利化和機械化水平均得到明顯提高。
無論是黃土高原,還是東北、東南、西南地區,越來越多的坡耕地被改造為梯田。
全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從1978年的6.74億畝,擴大為2008年的8.77億畝,增加2.03億畝,增加了30%。
全國農田機械化水平更是迅速提升,耕地機耕率從1980年的41.3%上升至2008年的62.9%;農田機播率從1980年的10.3%上升至2008年的37.7%;農田作物機收率從1980年的3.0%上升至2008年的31.2%。
(三)耕地的經濟質量明顯提升。耕地的經濟質量是指耕地的綜合產出能力和產出效率。無論是從單位耕地面積農產品產出數量,還是從單位耕地面積產出效益看,均表現出明顯的增長之勢。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單產已從1980年的182公斤/畝,上升至2008年的330公斤/畝,增長了81.2%。隨著經濟作物面積比重的提升,單位耕地的產出效益也明顯上升,如單位耕地面積的種植業收入從1996年的600元/畝,上升至2008年的1205元/畝,增長了1倍多,年均遞增6.0%(注:以當年價格計算)。
二、我國耕地部分質量要素惡化,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
(一)耕地的土壤環境質量下降。耕地的土壤環境質量是耕地土壤質量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指土壤容納、吸收和降解各種環境污染物的能力。受污水灌溉和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的影響,耕地土壤容納、吸收和降解各種環境污染物的能力趨于降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耕地的土壤健康質量下降。耕地的土壤健康質量也是耕地土壤質量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反映耕地土壤的污染狀況。從全國各地匯集的材料看,我國耕地土壤污染問題日趨突出。耕地土壤污染,包括工業和城市排污造成的污染,采礦區廢渣廢液造成的污染,農藥和農膜等農用化學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等等。我國受農藥污染的耕地面積達1.36億畝,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及廢棄物所引致的重金屬和抗生素、激素等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已占到耕地總面積的近1/5。
三、局部區域耕地質量惡化問題突出,主要表現于五個方面
(一)北方綠洲農區耕地鹽堿化問題日益突出。北方綠洲農區,沒有灌溉就沒有種植業。大力發展水利灌溉工程,擴大灌溉面積,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因地下水位上升,耕地土壤鹽堿化問題日益突出。如寧夏引黃灌區土壤鹽堿化已成為影響寧夏農業生產的重要問題之一,銀川北部地區鹽堿地已占總耕地面積的49%以上。
(二)北方耕地風蝕沙化問題依然突出。受全球氣候暖化、降水量減少、地表徑流枯竭、地下水位下降的影響,北方地區,尤其是北方農牧交錯帶耕作土壤風蝕沙化問題相當嚴重。
(三)局部區域耕地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一是城郊農田遭受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污染問題相當嚴重;二是礦區周邊農田遭受礦渣和有害采礦排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三是工廠周邊農田遭受工廠排放污水污染事件時常發生。
(四)一些地區耕地占優補劣問題突出。我國每年城鎮發展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占用了大量高等級耕地,而補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熱、區位、地形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總體質量不高。一些地區,由于高等級耕地流失過快,補充耕地等級偏低,以次充好的情況很嚴重,耕地質量趨于下降。
(五)部分城鎮化高速發展區域,耕地分布狀態和質量狀況由集中、連片、優質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質轉變。不少地區的城鎮化是建立在占用交通方便、區位條件優越、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上的,使得區內耕地向破碎、零星、劣質轉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陳印軍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