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覆秸播種大豆使麥秸“變廢為寶”
6月11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現場觀摩活動在宿州“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小麥生產基地舉行,重點進行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在小麥高茬田地上播種大豆的演示。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作科所所長萬建民,宿州市副市長李朝暉出席并講話。觀摩活動由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主持。

在演示現場,拖拉機牽引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快速前行,利用播種機前部的橫向拔草裝置,將播種帶上的全部秸稈和部分麥茬橫向向左邊拔出,緊接著進行側深施肥和精量播種,等播種機回頭播種下一行時,將撥出的秸稈均勻地覆蓋在已經播種完畢的播種帶上。該技術只需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側向清理秸稈、側深施肥、精密播種、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作業環節。
據悉,“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是黃淮海夏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的首要核心技術。該技術及其機具由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歷經8年的探索研究和聯合攻關研發成功,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黃淮海地區農業生產的麥秸處理難題,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生態社會效益,而且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研究表明,應用該技術可產生蓄水保墑、減少化肥與農藥用量、培肥土壤的作用,實現苗早、苗齊、苗勻、苗壯,同時由于該技術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全部作業環節,大幅度減少了人工和動力投入,大豆種植效益明顯提高。據測算,應用該技術可使大豆畝均增產15-20公斤,增效70-140元。從2012年起,該技術被農業部推介為主推技術,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夏大豆主產區進行全面示范推廣。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韓天富介紹,黃淮海流域是我國大豆主產區之一,該地區大豆一般在冬小麥收獲后播種,下茬小麥播種前收獲。由于小麥機械收獲后留茬高,秸稈拋撒在田間,嚴重影響大豆的播種質量。許多農民無奈之下只好將麥秸一燒了之,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和火災隱患。為此,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種禁燒措施,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國內科研人員也進行了麥茬播種的多種嘗試,但其技術措施因費時費力或作業成本高而不易農民被所接受。因此,研發既能高效利用秸稈又能節本增效的輕簡化技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重大技術難題。

韓天富說,為徹底解決秸稈處理難題,“十二五”期間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將“黃淮海麥茬夏大豆機械化免耕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作為體系的重點研究任務,經過農機、農藝崗位科學家和相關綜合試驗站站長的通力合作,研制成功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同時,對免耕覆秸條件下的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草害一體化綜合防控、根瘤菌接種、測土配方等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了農機農藝有機結合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在2012年和2013年,作科所分別在北京順義基地和河南新鄉基地進行免耕覆秸播種技術試驗示范,創造了實收畝產275.7公斤和311.2公斤的節本高產典型。2014年,在河南新鄉基地同一地塊進行試驗示范,盡管該年大豆生長前期遭遇嚴重干旱,鼓粒期間陰雨連綿,鼓粒不佳,但仍獲實收畝產281.95公斤的較高產量。

黃淮海夏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除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外,還集成了高產優質食用大豆新品種選育、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除草劑安全施用、低損機械收獲、品質全程監控評價、大豆食品加工利用等7項核心技術。袁龍江在現場會上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要緊密圍繞生產實際需求和農業部“一控二減三基本”的總體目標,構建作物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生產模式。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牽頭的黃淮海夏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和示范要根據宿州市的農業生產需求,集成中國農科院和省、市科研機構、推廣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共建宿州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實現資源共享,推進協同攻關和技術服務,為宿州市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撐,輻射帶動區域農業產業的發展。
李朝暉指出,宿州市作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著國家在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任務,而中國農科院選擇在宿州市進行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更具重要意義。他表示,宿州市將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的緊密合作,為這項技術提供全方位支持,努力把宿州打造成農業科技成果的試驗基地、轉化基地和示范推廣基地,為全國的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探索新路子。
萬建民表示,作科所將與協作單位進一步加強合作,完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加強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的力度,不斷擴大試驗示范的規模和區域,引領農民掌握和使用新技術,真正實現綠色、增產、增效的目標,為宿州市乃至整個黃淮海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有關專家,以及農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場的代表參加了活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